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讓臺灣成為「蓬萊米」之島的推手——末永仁

文化 臺灣香港

蓬萊米的代名詞「臺中65號」育種成功

1924年,晉升為技師的末永在臺中農事試驗場進行日本米品種的雜交,以「神力」為父方,和「龜冶」育種,結果相當成功。但是,作為選拔和獎勵的品種,驗證工作還不夠充分,必須持續研究。這個交配種擁有優良的特性:抗病性佳、可大規模種植、一期作・二期作均適合栽培、還有透過施肥可以增加收穫量,不會倒伏等,堪稱是夢寐以求的新品種。1927年,末永當上場長,選拔結束後,在第65號的實驗田栽培交配的新品種,並命名為「臺中65號」。2年後,秧苗準備齊全,進行獎勵,並且發放給農家種植。引頸期盼新品種問世的農民立即開始栽培,因為「臺中65號」的特性是前所未有的,讓許多農民喜出望外,這股熱烈的氣氛旋即擴及全臺灣。結果,以「臺中65號」為首的蓬萊米的栽培面積占全耕地面積的60%,1934年有75萬噸的蓬萊米被運往日本。臺灣的稻作農家也變得富裕,蓬萊米的出現大大改變了臺灣農業,伴隨而來的是日本料理在臺灣人之間也開始盛行,對飲食習慣和生活樣式的影響相當顯著。目前在臺灣栽培的新品種稻米,全部都是遺傳自「臺中65號」,堪稱是蓬萊米的代名詞也不為過。現在,臺灣的蓬萊米栽培面積高達98%,產量遠遠超過戰前的生産額。

「蓬萊米之母」的銅像

末永仁前往臺中農事試驗場任職,經過了20年的歲月。即使是晉升到場長,一樣維持著清晨5點起床巡視實驗田之後才吃早餐的習慣。農民遇到稻作上的問題,也經常前來找他商量。

1935年,末永受到砂拉越王國(Kingdom of Sarawak ;1841-1946年)的委託,協助指導稻作栽培,於是前往婆羅洲(Borneo)的古晉市出差。然而,隔年罹患結核病,不得已回到了臺灣,一邊繼續從事場長的工作,一邊在家休養。回臺的2年後,1939年他在實驗田裡倒下,12月24日辭世,享年53歲。在喪禮上,許多仰慕末永的農民和友人前來弔唁這位「蓬萊米之母」,堆積如山的供品快淹沒了整個會場。喪禮後2年,為了彰顯末永的功績,在有志之士的捐款下於臺中農事試驗場的庭園塑立銅像,而出自李石樵(1908-1995年)之手的肖像畫則懸掛在場長室。這是1941年10月17日的事。

原位於臺中農業試驗場的末永仁半身像。因1944年被徵收,已不復存在(提供:古川勝三)

標題圖片:大島部長前往臺中農業試驗場視察時的職員合照留影(前排中央大島部長,其左右分別為磯永吉和末永仁)(提供:古川勝三)

關鍵詞

日本 稻米 臺灣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