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電影,我的臺灣——透過臺灣結下的緣分

文化 臺灣香港

酒井充子 [作者簡介]

因電影節結識了許多電影人,想拍攝電影的心念開始萌芽

想用電影的方式來傳達臺灣的想法,是因為在函館遇見了一些電影人,而受到啟發。現在的函館港Illumination電影節的前身(譯註:「映画をつくる映画祭」,意思是「創造電影」的電影節),每年都會盛大舉辦,電影導演和製片從各地聚集而來,我在採訪中聽取他們的談話,逐漸改變了自己對電影的想法,從以觀眾的角度看電影,轉變成想自己創作電影。想挑戰電影拍攝、製作的心情,與日俱增。

2000年的春天,我在30歲的時候辭去了報社的工作,進入電影圈。那年夏天,在函館電影節主辦的工作坊,我遇見了紀錄片導演小林茂,他給了我一個機會,以取材工作人員的身份,參與製作電影《我的季節》(2004)――一部以重度身心障礙者機構為題材的紀錄片。2002年的時候,認識了在該片拍攝現場擔任攝影助理的松根廣隆。他因日本電影學校的畢業製作,突然躍上大螢幕,是位優秀的電影前輩,但是與我年齡相仿,很容易親近,於是我向他說:「將來我想要拍攝關於臺灣的影片,到時候希望能請你幫忙。」5年後,我們一起前往臺灣各地,進行《台灣人生》的拍攝工作。其後,直到《台灣萬歲》的所有作品,都是由他親自掌鏡。

每當電影宣傳或是拍攝現場的工作告一段落後,我就會飛到臺灣。若是遇到週末或農曆年的連休,根本訂不到火車票,當我從車站的購票窗口,拿到上面印著「無座」的車票時,心裡著實鬱悶。一開始我會坐在行李箱上,或在地面舖上報紙席地而坐,車窗流洩而過的濃密綠意和藍天白雲,逐漸舒緩了我心中的鬱悶,不久後,我也學會了尋找車上空位暫歇的技能。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繞了臺灣好幾圈。下車後,通常我會到車站前的商店,以日語詢問:「有會說日語的人嗎?」就算本人不會,家人或者鄰居之中一定有長輩會說日語,一定會幫我把人找來。

取材途中療癒人心的車窗景色,2008年(攝影:酒井充子)

剛開始取材工作沒多久,一日,拜訪某人的家,主人突然問我說:「吃過飯了嗎?」我反射性回答:「還沒。」結果主人端出手工自製的美味水餃,請我大快朵頤一頓。實在太羞愧了。初識臺灣的各位,請務必注意,「吃過飯了嗎?」的臺語是「呷飽未?」一般用在打招呼,向對方問好的意思,別搞不清楚狀況就冒然回答:「還沒吃。」

下一頁: 拍攝取材相關的種種善緣,成為堅持到底的動力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電影 日本統治時期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酒井充子SAKAI Atsuko簡介與署名文章

電影導演。生於日本山口縣周南市,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政治系畢業後,先後任職製造產業、新聞記者。其後,深入採訪臺灣的日語世代,所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台灣人生》,於2009年正式上映。其他紀錄片電影有《聳入天際――建築師・郭茂林》(2013、暫譯)、《台灣認同》(2013)、《兩個祖國之間的愛――李仲燮之妻》(2014、暫譯)、《台灣萬歲》(2017),著書有《台灣人生》(光文社)。現在、在製作一部以台灣的離島蘭嶼為舞台的作品。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