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電影,我的臺灣——透過臺灣結下的緣分

文化 臺灣香港

處女作紀錄片《台灣人生》推出文庫版

新年過後,我前往臺灣會見住在新北市的蕭錦文先生,他是我首次執導電影《台灣人生》(2009)的主角之一,今年4月就滿92歲高壽。電影裡採訪了5位長者,他們都在日本統治期間,渡過了青少年歲月,但目前只有蕭先生仍然健在。2007年,我們初次見面。當時還不知道電影何時會拍完,我持續在臺灣蒐集相關資料,我的父母擔心女兒一人隻身在外,於是我順勢邀請他們來臺旅遊。在參觀總統府的時候,替我們導覽的便是蕭先生。這個偶然間的相遇,促成了我們日後的訪談。

蕭錦文先生於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擔任志工,2008年(攝影:酒井充子)

蕭先生以日本兵的身份參與了二戰中的英帕爾戰役(譯註:Battle of Imphal,當時日軍欲奪取印度東北的重鎮英帕爾,以切斷盟軍至中國的主要補給路線),戰後,在27歲時因白色恐怖,失去了小自己1歲的弟弟。身為日本人的我,許多不可不知的事物,大半都是由臺灣的爺爺、奶奶口中得知,蕭先生的一生,可說是日本在戰前留下的痕跡與戰後未能處理之事,所凝聚的種種縮影。

今年1月,拙作《台灣人生》推出文庫版,我前去拜訪蕭先生,想順便告知此事。距離電影公開上映已經過了9年,出版單行本也是8年前的事了。東日本大地震時,臺灣捐獻了巨額的援助金,此後日臺之間的距離比起以往更加接近,此時閱讀這本書,想必有更深刻的感受。我自己以臺灣為題材所拍攝的紀錄片,至今已完成了4部,都是受惠於各種善緣,才能走到這裡。在此回顧種種過往的足跡。

下一頁: 前往臺北、九份尋找電影裡的臺灣場景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電影 日本統治時期 台湾 日本統治時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