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蛋糕其實是日式甜點

文化 臺灣香港

荷蘭與臺灣厥功甚偉

這道點心剛從荷蘭傳入時,砂糖是非常稀罕的珍品。原本砂糖多從中國進口,但進入江戶時代後,則轉而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購買。荷蘭船隻起初是拿砂糖當作「壓艙貨」,為了保持船體平衡,而放在底部運來日本。不過,隨著日本的銀銅出口量和砂糖消費量與日俱增,砂糖的收購量也隨之成長。若將江戶時代寶曆9年(1759)時的收購金額,換算為現在的幣值,約有24億日圓之多。根據荷蘭商館的記帳簿記載,當時送來日本的進口貨裡光砂糖就佔了30%。後來,因幕府獎勵國產砂糖的政策影響,砂糖的進口量雖然有所下滑,但此時仍有大量砂糖經由臺灣臺南運往長崎出島。換言之,一手獨攬砂糖貿易的荷蘭,以及身為貿易中繼站的臺灣,不但是長崎蛋糕普及的背後推手,還創造出一條行經巴塔維亞(Batavia)→臺南→長崎→小倉→大阪的砂糖之路。即便課以沈重關稅,砂糖依舊深受大眾喜愛,當時京阪與江戶一帶雖然是主要的砂糖消費地,長崎的消費量也出現甚大漲幅。

展示砂糖歷史的「出島荷蘭商館遺跡」(攝影:平野久美子)

這些砂糖並不全用於點心製作(長崎蛋糕、西點、甜納豆、金平糖等等),但當時人們崇尚在點心或菜色裡,毫不手軟地投下大把昂貴砂糖,並調侃出手吝嗇的人是「離長崎太遠是吧」。另外,出手闊綽的商館職員或中國商人,也會送砂糖給丸山的遊女當禮物,據說遊女會用這些砂糖交換銀兩。

葡式海綿蛋糕「Pão de ló」老店工廠裡,蛋糕師傅把質地放進模子後再進行烘培(攝影:平野久美子)

下一頁: 贏得葡萄牙人認可的和式點心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荷蘭 長崎蛋糕 大航海時代 台湾 長崎 大航海時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