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蛋糕其實是日式甜點

文化 臺灣香港

平野久美子 [作者簡介]

長崎蛋糕如今已變為和式甜點

相傳日本長崎蛋糕的源流,始於16世紀室町時代晚期,由葡萄牙傳教士烘培的葡式海綿蛋糕「Pão de ló」(西班牙文稱「Bizcocho」)。當時這些傳教士勤於宣教,會用雞蛋與高級的砂糖烘培點心,邀請居民與村民來教會,或去探訪病人時拿出來款待大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曾去荷蘭的留學生在當地學會做法,並於歸國後廣為傳授,使長崎蛋糕流傳開來。附帶一提,「長崎蛋糕」一詞的語源,有一說是來自西班牙地名「卡斯提拉」(castilla),另有一說是源於在打發蛋白時,會邊說著「變得像城堡(castelo)一樣高!」然後把蛋白打得高高地,於是,「castelo」就這樣變成「Castella(長崎蛋糕)」。

長崎蛋糕的源流葡式海綿蛋糕「Pão de ló」(攝影:平野久美子)

長崎蛋糕傳入時,正值室町時代,那時候日本既沒有發粉也沒有烤箱。日本人想盡辦法試圖把雞蛋均勻拌入麵糊裡,以打造出蛋糕的鬆軟質地。要光靠雞蛋做出蓬鬆感,烘烤時必須用細竹籤摩擦蛋糕數次,以保持麵糊均勻,而且操作時必須格外小心,以免氣泡混入其中。這一連串工法日文稱「泡切」,基本上在國外沒有人會這樣費工烘培點心。不僅如此,當時人們也對烤箱構造做了一番研究,特地製作出能生炭火的火盆狀烤窯,上蓋部分還經過精心設計,能放入炭火使糕體全方面受熱。

長崎老店「福砂屋」(創始於1624年)的做法是這樣的。蛋糕師傅先以手工把蛋白打發到極限,然後倒入蛋黃、紅糖攪拌,接著再加入白糖、麥芽糖、麵粉,並細心攪拌均勻,製成麵糊。紅糖的稜角會在攪拌過程中逐漸磨平。咬一口長崎蛋糕,能同時感受到麥芽糖帶來的濕潤甜膩,以及聚集在蛋糕底部的糖晶帶來了咀嚼的口感。這是粗糖在攪拌過後往糕體底部聚積,就這樣烘培而成的結果。「福砂屋」會由同一位蛋糕師傅負責所有工序,包括從調麵糊到「泡切」,至烘烤完成。這樣的製造方法也是長崎蛋糕已然成為日式點心的證明。

下一頁: 荷蘭與臺灣厥功甚偉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荷蘭 長崎蛋糕 大航海時代 台湾 長崎 大航海時代

平野久美子HIRANO Kum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紀實文學作家。曾任職出版社,後開始寫作。亞洲茶愛好者。2000年,著作《淡淡有情》獲得小學館紀實文學大獎。創作題材涉及亞洲各國,關注臺灣的日本統治時期。著有《鄧麗君的夢想華人歌星傳說》(筑摩書房)、《中國茶風雅的背後》(文春新書)、《多桑的櫻花──從臺灣漸行漸遠的「日本」》(小學館)、《創造了水之奇蹟的男人》(產經新聞出版、農業農村工學會著作獎)等。HP:http://www.hilanokumiko.jp/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