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蛋糕其實是日式甜點

文化 臺灣香港

令人混淆的蜂蜜蛋糕

我大概從兩年前開始往返於橫濱、長崎,過著以兩地為家的日子。來到長崎生活後,我再次肯定了一件事:長崎蛋糕身為舶來品的南蠻文化象徵,如今不但成為重要的觀光資產,同時也是伴手禮的搖錢樹。

尤其是從臺灣、香港、中國、東南亞等華人圈來的觀光客,他們似乎特別喜歡長崎蛋糕,搭郵輪來的中國旅行團折回船上時,手上多半會提著某知名長崎蛋糕店的紙袋。至於自助旅行的臺灣、香港老饕則會提出各種內行問題,像是該如何跨海預約長崎市內諏訪町「岩永梅壽軒」的長崎蛋糕,或在哪裡可以買到長崎蛋糕用的特殊雞蛋等等。

我有一位像這樣的老饕朋友,她在兩個月前問我:「臺灣所謂的蜂蜜蛋糕,跟長崎蛋糕是同一種東西嗎?」因為有人送她長崎蛋糕當伴手禮,使她看著眼前的蛋糕開始好奇,這和自己平時常吃的蜂蜜蛋糕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也吃過臺灣的蜂蜜蛋糕,在臺灣它幾乎等同於長崎蛋糕的代名詞。市面上不但有賣蜂蜜蛋糕的連鎖店,還有主打「日式工法」的蜂蜜蛋糕專賣店,好比說臺北的「南蠻堂」、臺中的「和慶屋」、桃園的「金格堂」等等。在香港,則會用「Castella cake」的名稱販售。華人圈的長崎蛋糕花樣繁多,有的甚至比較接近海綿蛋糕或蒸糕,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況。

於是,我請她發電子郵件來,告訴我她手上那盒蜂蜜蛋糕包裝上寫了什麼材料。結果,我看到長崎蛋糕(注:日本各地都有長崎蛋糕,此處單指出自長崎老店的產品)裡絕不可能有的「鮮奶」兩個字。也就是說,長崎蛋糕與蜂蜜蛋糕兩者看似相同,其實並不一樣。

長崎當地的傳統長崎蛋糕,只使用麵粉、雞蛋、砂糖、麥芽糖、紅糖為材料製成。

不會像西式蛋糕那樣加入鮮奶油或是牛奶、乳化劑、發粉。更何況日本還替長崎蛋糕取名「加須底羅」或「家須貞良」等漢字名稱,如今已堪稱是如假包換的日式甜點。

長崎蛋糕的麵糊裡摻有麥芽糖,吃起來口感濕潤、濃郁,聚積在蛋糕底部的糖晶讓蛋糕有了嚼勁。長崎人認為:「沒有這份獨特的口感,就不算是傳統的長崎蛋糕。」這樣說來,在日本各地製作的「蜂蜜蛋糕」,也不算是傳統的長崎蛋糕嗎?

加入蜂蜜的版本,是長崎蛋糕多變的口味之一,類似產品還有抹茶、巧克力、文旦、草莓、枇杷、起士、黑糖口味等等,風味不同於傳統的長崎蛋糕,但也受歡迎。

在更早之前,從中國傳到日本的「甜饅頭」,也在日本衍生出各種原創口味,像是酒香饅頭、巧克力饅頭、櫻花饅頭、黑糖饅頭等等。日本人熱衷於研究創新,就這樣翻新出各種獨特口味。不久前,我才在長崎市內的長崎蛋糕店裡,發現一款添加膠原蛋白粉,具美膚效果的「膠原蛋白・長崎蛋糕」而大吃一驚。

下一頁: 長崎蛋糕如今已變為和式甜點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荷蘭 長崎蛋糕 大航海時代 台湾 長崎 大航海時代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