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的刻板印象——從臺灣保險套廣告來思索

文化 臺灣香港 社會

栖來光 [作者簡介]

對廣告具有的影響力及呈現方式、符號意義的自覺不足

廣告是用「符號」堆砌出來的。把「什麼樣的商品」、「什麼時候」、「由誰」、「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如何使用」等的要素組合後,在短時間將訊息傳達給消費者。

在歐美,對於這樣的廣告所帶有的符號意涵是相當敏銳的,例如廣告是否帶有侵犯到誰的人權或尊嚴的訊息,是長久以來討論的焦點,又被稱為「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因此,觀察近年的歐美社會,男性保險套的廣告裡鮮少有女性出現,原因在於男性保險套是男性戴的東西,使用保險套的對象也不限於女性。就算是邀請女性來代言,也會因女性的人種等不同的文化屬性,不小心傳達出錯誤的訊息。

相反地,在追求「政治正確」的同時,激發出許多具有創造性的廣告。例如,在海報的正中央只放了一顆子彈,明確傳達了「沒有戴保險套的男性性器官就跟子彈一樣危險」的訊息。對於要求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廣告業界而言,不依賴一些流於輕率的點子,反而有助於提升廣告的品質。

即使是日本,在1990年代製作的防治愛滋病的宣導海報,很多也帶有歧視成分。舉例來說,使用當時讓人聯想起帶有強烈性意涵的外國女性勞工,再套上男性保險套。這是京都的美術學校學生,對於當時的社會現狀抱持危機意識,因而想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嶄新點子,發起了引人關注的宣導防治愛滋病的運動。

從國際廣告水準發展歷程來看,臺灣的廣告業界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從我開始在臺灣居住到現在已超過十年,很明顯地感受到臺灣社會的飛躍性進步,然而關於廣告的表現手法,除了一部分的視覺設計變得非常時尚之外,整體上還在原地踏步。大部分是邀請明星或知名人物露出微笑,如果商品是以家庭為訴求,就是一家幸福的日常裡出現該商品等,很多都是單純的一元觀點。

正因為如此,保險套這類在表現手法上需要謹慎處理的商品,更應該經過審慎考慮後再製作,不是嗎?這次保險套實例,對於臺灣廣告等創意產業的發展而言深具啟發應受到重視。

標題圖片提供:栖來光

關鍵詞

女性 日本 臺灣 廣告 台湾 文化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