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點亮臺灣全島的日本人——松木幹一郎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受後藤新平拔擢,任電力局長等重要職務

1911年,經由後藤的舉薦,松木就任東京市首任電力局長,4年後,接受──出身愛媛縣縣北宇和郡吉田町(現在的宇和島市吉田町)──山下龜三郎的邀請,擔任山下汽船的理事與副社長的職務。此外,松木在1919年日本制定道路法時,籌設道路改良會(日本道路協會的前身),擔任該會理事,戮力推廣道路的鋪設普及。

1923年9月1日發生關東大地震,對東京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4月剛卸任東京市長的後藤,於災後設置帝都復興院,自任總裁,並任命松木為副總裁兼物資供給局長,經理局長則請十河擔任,採用自己在東京市長任內所規劃的「都市計畫」為藍圖,重建東京。雖然復興院內部對此案有異議,但松木和十河所主張的全面性土地重劃事業獲得採用。不過由於政爭,1924年2月復興院遭裁撤,縮減為復興局,松木隨後藤一同辭職。

但後藤和松木採用的復興計劃,直至今日,成就了東京的都市建設基礎。1930年3月,舉行了慶祝帝都復興完工的紀念典禮,但後藤未能親眼目睹此儀式,於1929年4月逝世。他在臨終之前曾說:「聽好了,死後只剩下錢的人為下等,留下事業的人不過是中庸之輩,為後世留下人才,才是人上之人。懂了嗎?」後藤一生推動臺灣、滿洲、東京的都市計畫,為他長達73年的生涯劃下休止符。

視察重建復興現場的後藤新平和松木幹一郎(提供:古川勝三)

在後藤擔任東京市長的年代,為促進臺灣的近代化,第一要務是建設水力發電用的水庫,以及增加稻米生產的灌溉用水庫。臺灣總督府因而規劃了2個大型計畫: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建設計畫,以及灌溉15萬公頃荒旱之地的嘉南大圳新設工程計畫。

日月潭水力發電用水庫由當時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拍板定案,1919年開始進行,以3千萬日圓設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由堀見末子等技師規劃設計,其耗費高額的預算及工程規模之大令人驚奇。

在臺灣最長的河川──濁水溪的流域中,位於海拔1300公尺的武界,建造高48.5公尺的混泥土重力式「武界壩」,由此至日月潭約15.1公里的距離之間,設置8個隧道、3個明渠和4個暗渠,預計每秒可輸送40噸的水量。

日月潭這個稱呼,是由於湖的北側為太陽(日)的形狀,而南側呈現彎月形,故被稱為日月潭,潭中央的島嶼則祭有邵族的守護神(祖靈)。此計畫將提升日月潭的水位,故修築2處堰堤,使水位上升18公尺。因此日潭和月潭將匯流而成為一個人造湖泊。此工程創造出一個海拔748公尺、水深27公尺、周長37公里、蓄水量1億4千萬噸的臺灣最大淡水湖。完成後,日月潭的水通過3千公尺的水壓通道和5根640公尺的水壓鐵管,送往距離下方330公尺的發電廠,可謂工程浩大。

下一頁: 克服種種困難艱辛,長達15年的水庫終於竣工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基礎建設 台湾 電力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