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先驅——鳥居龍藏

文化 臺灣香港

4度來臺,深入山間展開田野調查

第1次的臺灣調查始於1896年8月,鳥居在基隆上岸,耗費5個月在東海岸進行田野調查。此調查的重大意義在於,當時野外調查的主流紀錄方法是素描,鳥居是第一個採用照相機作為紀錄工具的日本人類學者。但當時並非人人都會使用照相機,因此鳥居在出發前,努力地學習如何操作相機,並且反覆練習。當時的暗箱式相機體積既大且沉,作為底片的玻璃乾版,單張就重達80公克,因為一口氣攜帶了接近500張的玻璃乾版,總重超過40公斤,搬運時非常辛苦。

調查中的鳥居龍藏(提供:古川勝三)

鳥居由基隆――臺灣北部的主要港口――上岸,首先前往台北面見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其後轉往圓山貝塚進行調查。結束後回到基隆,搭船往南,乘小艇在花蓮上岸,購買食品等物資,經由陸路從富田→瑞穂→玉里→池上→台東,一路南行,沿途針對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進行調查。

其後於返回北部途中,在太魯閣詳實地紀錄了泰雅族的語言、生活型態與習慣。完成調查後,從花蓮回到基隆,踏上歸途,回到日本。鳥居的田野調查工作,持續到同年12月為止,完成了4個原住民族的分類作業。此調查報告提交給臺灣總督府被加以運用,成為臺灣原住民族的珍貴資料。

第2次的調查始於1897年10月,為期3個月。當年6月,鳥居擔任東京帝大理科大學助手,與中島藤太郎――通過報紙公開甄選的人員――一同出發,前往臺灣。此次調查的主要目的在於,前往臺灣東南方的海上孤島「紅頭嶼」(現稱蘭嶼),針對定居島上的海洋民族「雅美族」(達悟族)進行調查。抵達基隆後,前往台北的圓山貝塚、淡水溪沿岸和八芝蘭等地的石器時代遺跡,進行挖掘調查,接著由基隆乘船,直接前往「紅頭嶼」。在島上為期70天的調查活動中,鳥居針對「雅美族」的服飾、住家、傳統拼板舟和捕飛魚、水芋種植等等傳統活動,詳實地留下珍貴的紀錄。

第3次的調查從1898年10月開始,持續到同年的12月,以台東的知本溪以南一帶為主要調查區域,進行原住民族相關調查。經由海路從車城上岸之後,從恆春入牡丹社,針對排灣族進行調查,足跡一路延伸到屏東的楓港到枋寮、丹路,記錄了魯凱族的相關資料後,再由台東出海前往綠島,完成調查之後返回日本。

2年後,也就是1900年,鳥居展開第4次的臺灣調查,那年正是他30歲而立之年。1月時,鳥居與精通原住民語言的助手森丑之助,一同從日本出發,在臺灣持續進行長期的調查直至10月。抵達基隆後前往台北,在總督府會談關於調查活動的計畫,接著轉往澎湖,於馬公上岸。

自馬公搭船抵達台南→高雄→東港。自東港上岸後,轉為陸路前進,路線為枋寮→水底寮→潮州→來義,於此處再次調查排灣族的情況,之後沿著屏東→口社→旗山→松林→六亀→台南的路線,抵達嘉義搜集鄒族相關資料。在此雇用了8名原住民,加上嘉義事務所的池畑,共計11名人員,沿著東埔→集集→竹山→雲林→北斗→彰化→台中→東勢→台中→南投→集集→埔里→眉溪→埔里→東埔的路線移動。

當時臺灣瘧疾、阿米巴痢疾、傷寒、霍亂等地方性流行病肆虐。再加上約有164座超過3000公尺的險峻高山,居住在山裡的原住民沒有文字,更不知道何謂照相,而且習慣以獵人頭作為成人的象徵儀式,因此在當地進行調查工作,必定伴隨著許多困難與驚險。實際上,他們所調查的原住民村落之中,便曾發現超過200個頭蓋骨的棚架。

同年4月,憑著一股衝勁,決定登上3952公尺的「新高山」(玉山),鳥居成為第一個成功登上臺灣最高峰的日本人。雖然說他當時年輕力壯,但其行動力還是令人佩服。攻頂成功後,下山抵達玉里,一口氣北上直達花蓮,經由蘇澳→羅東→宜蘭,從基隆返回日本。鳥居經過這4次的調查,將居住在臺灣山地的原住民分類為9族:泰雅族、鄒族、布農族、邵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田野調查之中,針對原住民族的身體、語言和生活文化進行探究,留下了珍貴的紀錄。此辛勤努力的成果,便是現在留存的824張關於臺灣的照片,時至今日,這些照片都成為可以一窺19世紀末原住民族樣貌的珍貴史料。

下一頁: 踏查足跡遍及世界各地,留下大量珍貴的研究史料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台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