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先驅——鳥居龍藏

文化 臺灣香港

自小在家獨自學習,後投身人類學研究

1870年4月,鳥居龍藏出生於現在德島市東船廠的富裕商家,天生擁有強烈的求知慾,喜好獨自遊玩,進入小學無法適應而退學,之後小學到中學的課程都是自修完成,極有效率地獨自學習國語、漢文、英語、生物、地理、歷史等等科目,為往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但由於幼年時期缺乏團體生活的經驗,也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成人後的鳥居曾經自述:「我不太喜歡外出與人交際,因為這種個性,除非必要,否則完全不會主動拜訪前輩或朋友。」

鳥居龍藏(提供:古川勝三)

1886年,坪井正五郎――之後成為東京帝大理科大學人類學的首任講座教授――成立了東京人類學會,時年16歲的鳥居立即加入,成為會員。2年後的1888年,在坪井登門造訪後,鳥居下定決心,將人類學當作一生的志業。鳥居不惜拋棄所繼承的家業,全心投入當時研究前景尚未明朗的人類學研究,於1892年前往東京定居。

成為東京帝大人類學教室標本整理專員的鳥居,在坪井的身邊展開正式的研究生涯,此時坪井29歲,鳥居23歲。鳥居在坪井的指導下,從事人類學研究,另一方面,在理科大學修習動物學、進化論、古生物學、地質學;在醫科大學授課教師的講解之下,學習解剖學、胚胎學,盡情地吸收各類廣泛的知識。在課堂和實作的反覆鑽研之中,發生了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那就是1894年7月日本與清帝國開戰,翌年4月17日於日本下關簽訂清日講和條約(又稱「馬關條約」),日本藉由此條約,獲得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群島的領土所有權,因此有必要對遼東半島進行調查,鳥居自告奮勇,募集所需費用,進行了首次的海外調查。當時鳥居獨自前往遼東半島,從1895年8月到12月,進行採集調查,發現支石墓、遼代的遺跡等,此珍貴的體驗,對當時25歲的鳥居來說,可謂影響極為深遠。

日本政府領有臺灣之後,創設臺灣總督府,開始實行統治,但完全沒有臺灣的相關資訊,因此總督府委託東京帝大理科大學,針對動物、植物、地質、人類等4個領域,進行調查。當時一般日本人的認識中,臺灣是一個有獵人頭習俗的野蠻人居住的島嶼,導致人類學系裡沒有人願意前往臺灣進行調查,鳥居覺得若不去調查非常可惜,於是自告奮勇接下了此重任。或許正因為如此,鳥居行前準備時,獲得了許多良好裝備,可謂條件優厚,於是得以在現地調查時,使用當時非常稀少的照相機。

下一頁: 4度來臺,深入山間展開田野調查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台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