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譽為天才,後卻被貶為「漢奸」「共匪」「右派分子」的音樂家・江文也――試探《孔子的樂論》背後的故事

文化 臺灣香港

黑羽夏彥 [作者簡介]

出身臺灣的音樂家・江文也

音樂家江文也一生坎坷,他的命運宛如一部複雜的東亞現代史縮影。1910年,江文也出生於臺北鬧區大稻埕,因為父親的工作在廈門度過大半孩提時光,後前往日本留學。從信州上田的舊制中學畢業後,江文也來到東京,平時在武藏高等工科學校(今之東京都市大學)讀書,同時在東京音樂學校的夜間部跟隨山田耕筰等人學習。

江文也(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音樂群像資料庫)

1932年3月,江文也從武藏高等工科學校畢業的當天,通過哥倫比亞唱片的徵選,成為男中音歌手出道,並灌錄了人生第一張唱片〈肉彈三勇士〉。這首歌是某間大報社舉辦的有獎徵選歌詞活動,以表彰當年爆發的第一次上海事變(128事變)中,3名為了突破敵軍包圍而自爆的士兵。得獎作品後來由山田耕筰譜曲,遂成為這首〈肉彈三勇士〉。

不僅如此,他還入選第1屆與第2屆的日本全國音樂比賽(當時為時事新報社主辦,現由每日新聞社與NHK共同舉辦)聲樂獎。然而,他開始覺得光是唱別人寫的曲子還不夠,遂在創作慾望的驅使下轉型為作曲家,寫出的作品從第3屆起連續數度入選作曲獎。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他譜寫的〈臺灣舞曲〉獲選遺珠特別獎(實質上的第4名),在國際舞臺上獲得肯定(1912年到1948年奧運設有藝術競技獎項)。

1937年,日中戰爭全面爆發,許多臺灣人來到北京,填補在日軍佔領後,知識分子接連出走所導致大學與政府機構空出的職缺。在這樣的環境下,北京師範大學向江文也招手,要聘請他當教授,即便他原本的希望是赴歐洲留學,後來仍在1938年前往北京接下職位。試想對一個來自殖民地,沒有顯赫學歷的28歲青年來說,能成為大學教授,是多麼千載難逢的機運啊。

下一頁: 《孔子的樂論》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身分認同 台湾 台湾

黑羽夏彥KUROHA Natsuh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出生於1974年,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2014年起定居臺南市,目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歷史研究所碩士班。關注東亞近現代中交錯的人物群像,試圖從臺灣的視角出發,重新加以審視。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