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界的「恩人」石川欽一郎,畫作睽違90載「奇蹟尋獲」

文化 臺灣香港

描繪淡水河日落的油畫〈河畔〉,因緣際會重現世人

1927年舉辦的首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是臺灣第一場大規模美術展,身為籌備團隊一員的石川,在四處奔走準備的同時,也繪製了油畫作品參展。那幅作品就是〈河畔〉。對擅畫水彩畫的他來說油畫作品十分罕見,現存的石川油畫作品數也非常稀少。

石川的〈河畔〉描繪的是淡水河日落景致,在美術史學家之間相當知名。因為臺展圖錄中收錄了這幅畫作,加上當年在臺灣發行的日語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在展覽會前採訪石川,刊登了他本人與擺放在畫架上的〈河畔〉完成品。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的石川欽一郎與〈河畔〉,近代日本洋畫大展,臺灣臺北(攝影:野島剛)

後來,石川返國時並沒有帶走〈河畔〉,一般認為可能是送給了朋友,這幅畫從此下落成謎。

就在大家都放棄尋找時,突然有位舊識的畫廊老闆找上了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告訴她「找到石川的〈河畔〉了」。林曼麗曾任臺北故宮院長,當時正忙於籌備在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展出的「日本近代洋畫大展」。

聽到這則難以令人相信的消息,林曼麗馬上帶著顏娟英一起去見畫廊老闆,顏娟英是臺灣大學教授,亦是《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一書作者。經過鑑定後,證實這幅畫作的確就是失蹤的〈河畔』。

而後,才知道這幅〈河畔〉背後的故事。

日本敗戰、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這段動盪的年代,〈河畔〉流入雜物市場以極低的價格賤賣拋售。這時候,一位住在臺北的周姓年輕醫師湊巧發現這幅畫,並買了下來。據說周醫師喜歡畫作,他看到畫上有石川的簽名,知道是石川手筆而買下。收購之後,他把畫掛在自己開的醫院牆上,工作之餘不時欣賞畫作。聽說周醫師常告訴家人,「這幅畫出自一位知名的日本畫家。」

周醫師在2005年過世,醫院後來結束營業。某日,周醫師的千金在書店碰巧拿起顏教授的著作《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翻看,其中某頁吸引了她的目光,頁面上刊登著那張《臺灣日日新報》的採訪剪報。

周醫師的女兒覺得這張圖很像家中那幅畫作,便聯繫了認識的畫廊,就這樣輾轉聯絡到林曼麗。

對林曼麗來說,這一切簡直是「太神奇的機運」。因為她從三年前便開始主導籌劃策展,擬定要以「日本近代繪畫」為主題,設置「官辦美展」、「民間美展」、「水彩畫」三大項目展出。而收到消息的當下,她正在廣蒐諸多明治時代日人畫家的創作,以當作「水彩畫」項目的最大賣點,而石川也在她的清單之中。

從全世界的藝術潮流來看,水彩畫並不像西畫那樣華麗而搶眼。然而,水彩畫的筆觸卻相當適合描繪日本與臺灣這樣的島國,隨四季更迭勾起多般細膩變化的山水景色。

林曼麗女士(攝影:野島剛)

「水彩畫發跡於英國,英國是島國,日本與臺灣也是島國,因而很適合描繪島國風景。臺灣的風景留在石川與其門生創作的水彩畫中,成為珍貴的資料,能把當年臺灣的模樣展現於今日的世人。如今,在策劃展出石川作品之際,相隔90年光陰重新得見這幅作品,真的就像一場奇蹟,是石川灌注心力畫出的作品自己渴望被發現,引導我們至此的。」林曼麗難掩內心激動,如此說道。

石川的水彩畫作,描繪出氤氳的南國臺灣風情,對習慣傳統水墨畫訴求的乾枯淡雅的臺灣人來說,相當富有新意。

下一頁: 石川欽一郎將臺灣各地風景入畫,肯定臺灣土地之美與價值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陳澄波 台湾 美術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