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界的「恩人」石川欽一郎,畫作睽違90載「奇蹟尋獲」

文化 臺灣香港

二度來臺任美術教師,在臺長達17年之久

所謂卓越的藝術作品擁有靈魂。日前,日本人畫家石川欽一郎的作品〈河畔〉,穿越「90年光陰」奇蹟似的在臺灣重見天日,就是一件讓人再度深信「藝術品擁有靈魂」之事。如今,「日本近代洋畫大展」於臺北舉辦,這位深深鍾愛臺灣,在臺灣作育無數畫家的石川欽一郎留下的遺作,穿越漫長時空,重回世人眼前。

石川欽一郎是位西畫家,出生於1871年,靜岡人。他獨自鑽研英國水彩畫技巧,並兩度赴臺教導繪畫,是第一位介紹西畫到臺灣的人,同時還作育眾多英才,被認為是臺灣美術界的大恩人。

根據蔡家丘〈日本水彩畫與臺灣日治時期水彩畫的興盛」,以及nippon.com專欄作家黑羽夏彥所撰〈李澤藩與石川欽一郎〉兩篇文章所示,石川出生於幕府舊臣之家,素來愛好美術,但因家境清苦,從遞信省電信學校畢業後,即進入大蔵省印刷局工作。他獨自鑽研水彩畫又能夠說英文,後來成為陸軍參謀本部翻譯官,於1907年赴臺。

石川欽一郎(提供:野島剛)

1907年~1916年間,石川在臺北中學校與國語學校兼職教美術, 1924年至1932年間,更在臺北師範學校(即之後的臺北教育大學,前身為國語學校)擔任美術教師,總計在臺灣度過了17年之多的歲月。

他在這段期間教導的學生,包括倪蔣懷、黃土水、陳澄波、陳英聲、郭柏川、李梅樹、李澤藩、李石樵、藍蔭鼎等人,桃李無數,無一不是日後臺灣美術界的大家。當年的石川,不設日人與臺灣人之隔,因而受到臺灣學子愛戴。據說當年石川不穿官訂制服,而是著西裝打領結,一身英國紳士風範,這也是他受歡迎的因素之一。

在石川門下學習的年輕人,許多人後來遠渡日本,去東京美術學校(今之藝術大學)等地接受更高水準的教育,並獲選日本帝國美展等肯定,擠身一流畫家行列。另一方面,石川在師範學校任教,該校目的為培育臺籍教師,因此許多臺灣門生後來成為老師,石川傳授的西畫教養也就這樣普及到臺灣社會的角落。

描繪淡水河日落的油畫〈河畔〉,因緣際會重現世人

1927年舉辦的首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是臺灣第一場大規模美術展,身為籌備團隊一員的石川,在四處奔走準備的同時,也繪製了油畫作品參展。那幅作品就是〈河畔〉。對擅畫水彩畫的他來說油畫作品十分罕見,現存的石川油畫作品數也非常稀少。

石川的〈河畔〉描繪的是淡水河日落景致,在美術史學家之間相當知名。因為臺展圖錄中收錄了這幅畫作,加上當年在臺灣發行的日語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在展覽會前採訪石川,刊登了他本人與擺放在畫架上的〈河畔〉完成品。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的石川欽一郎與〈河畔〉,近代日本洋畫大展,臺灣臺北(攝影:野島剛)

後來,石川返國時並沒有帶走〈河畔〉,一般認為可能是送給了朋友,這幅畫從此下落成謎。

就在大家都放棄尋找時,突然有位舊識的畫廊老闆找上了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告訴她「找到石川的〈河畔〉了」。林曼麗曾任臺北故宮院長,當時正忙於籌備在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展出的「日本近代洋畫大展」。

聽到這則難以令人相信的消息,林曼麗馬上帶著顏娟英一起去見畫廊老闆,顏娟英是臺灣大學教授,亦是《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一書作者。經過鑑定後,證實這幅畫作的確就是失蹤的〈河畔』。

而後,才知道這幅〈河畔〉背後的故事。

日本敗戰、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這段動盪的年代,〈河畔〉流入雜物市場以極低的價格賤賣拋售。這時候,一位住在臺北的周姓年輕醫師湊巧發現這幅畫,並買了下來。據說周醫師喜歡畫作,他看到畫上有石川的簽名,知道是石川手筆而買下。收購之後,他把畫掛在自己開的醫院牆上,工作之餘不時欣賞畫作。聽說周醫師常告訴家人,「這幅畫出自一位知名的日本畫家。」

周醫師在2005年過世,醫院後來結束營業。某日,周醫師的千金在書店碰巧拿起顏教授的著作《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翻看,其中某頁吸引了她的目光,頁面上刊登著那張《臺灣日日新報》的採訪剪報。

周醫師的女兒覺得這張圖很像家中那幅畫作,便聯繫了認識的畫廊,就這樣輾轉聯絡到林曼麗。

對林曼麗來說,這一切簡直是「太神奇的機運」。因為她從三年前便開始主導籌劃策展,擬定要以「日本近代繪畫」為主題,設置「官辦美展」、「民間美展」、「水彩畫」三大項目展出。而收到消息的當下,她正在廣蒐諸多明治時代日人畫家的創作,以當作「水彩畫」項目的最大賣點,而石川也在她的清單之中。

從全世界的藝術潮流來看,水彩畫並不像西畫那樣華麗而搶眼。然而,水彩畫的筆觸卻相當適合描繪日本與臺灣這樣的島國,隨四季更迭勾起多般細膩變化的山水景色。

林曼麗女士(攝影:野島剛)

「水彩畫發跡於英國,英國是島國,日本與臺灣也是島國,因而很適合描繪島國風景。臺灣的風景留在石川與其門生創作的水彩畫中,成為珍貴的資料,能把當年臺灣的模樣展現於今日的世人。如今,在策劃展出石川作品之際,相隔90年光陰重新得見這幅作品,真的就像一場奇蹟,是石川灌注心力畫出的作品自己渴望被發現,引導我們至此的。」林曼麗難掩內心激動,如此說道。

石川的水彩畫作,描繪出氤氳的南國臺灣風情,對習慣傳統水墨畫訴求的乾枯淡雅的臺灣人來說,相當富有新意。

石川欽一郎將臺灣各地風景入畫,肯定臺灣土地之美與價值

石川總是帶著學生到臺灣各地寫生,而那些令石川感動的事物,對臺灣的年輕人來說往往是些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景致與建築。看到石川稱讚那些事物很美,然後畫入作品中,似乎為年輕人帶來了相當大的震撼。

也因為如此,石川受到的肯定不只因為他是第一個引介西方美術到臺灣的人,也因為他鼓勵了當時的臺灣人看見自己生活的土地之美。這樣就斷言是石川讓美術界與教育界,在此時萌生出臺灣意識的種子,恐怕言之有過。然而,我們不難想像,當年石川用水彩畫出臺灣各地的美麗風光,意味著一種外界目光對「臺灣價值」的認可,以及鼓勵。

仔細欣賞展覽中石川的水彩畫作品,包括著名的〈臺灣總督府〉、〈次高山〉、〈劍潭寺〉、〈臺灣基隆海岸〉、〈臺北松山米粉工廠〉、〈景美〉、〈臺南後巷〉等等,他行遍臺灣名勝與風景地,留下細膩的水彩畫作,讓人不由得深深感受到石川對臺灣的深厚情感與友誼。

石川欽一郎的〈臺灣總督府〉(攝影:野島剛)

〈河畔〉被放在展覽會場正中央最醒目的位置。目前這幅畫作從周家人轉手到收藏家手上,錯過這次機會,不知要到何時才有機會再次得見。

〈河畔〉(提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日本失去臺灣之際,石川也約莫於同時過世,他的死彷彿意味著與臺灣的告別,但他筆下那些滿是「臺灣愛」的作品,至今仍舊綻放著燦爛的生命力。明年1月7日為止,可以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舉辦的展覽中,獲取這份深刻的感動。

同一場展覽中,還網羅了諸多日本近代繪畫名家之作,諸如黑田清輝、藤島武二、清水登之、兒島善三郎、梅原龍三郎等人的畫作。對日本與臺灣的藝術交流感興趣的人士,切勿錯過這場展覽盛會。

標題圖片:睽違90載「奇蹟尋獲」的石川欽一郎的〈河畔〉與林曼麗女士(攝影:野島剛)

日本 臺灣 陳澄波 台湾 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