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體制與選制促成了誰的野望——臺灣人的日本選舉制度觀察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郭國文 [作者簡介]

對臺灣相關制度的反思

反觀臺灣,自2008年的立法委員選舉開始,即採用了仿效日本的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同時席次減半至113席。此制度雖也選出了三屆的立委,但似乎同樣浮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否與我們觀察到日本選舉與選制所產生的問題類似?

首先,單一選區(小選區)制容易造成得票率與席次比不對等的情況,也同樣出現在臺灣的選舉。加上席次相對較少,此種「不符比例」的狀況更加嚴重,甚者,臺灣出現了地區爭席次劃分的爭議。因此單一選區與選區劃分,加上席次有限,讓票票不等值的狀況更加難以解決。同時也由於這種不符比例,席次上的落差所造成代表性的失衡,將成為兩黨制不穩定的變數。其次,單一選區加上比例代表制的結果,在臺灣是否如同日本一般,同樣出現民意代表素質降低,以及黨中央權力大增的隱憂現象。由於在臺灣的政黨提名還有初選的關卡,相較於日本,不至於有類似情況產生。不過,不分區的提名對象仍會陷入「代表性」大於「功能性」的窘境。

蔡英文總統近期拋出了憲法改革的議題,對於臺灣的選舉制度與中央政府體制的討論,也再度引起關注。而其中的爭議點,透過此次日本選舉的觀察,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借鏡。目前對於中央體制的變革雖有不同於總統制而朝向內閣制的呼聲出現,但不同體制的背後共識,在於排除目前的雙首長制,希望朝向單一首長的設計。但不同體制的選擇,在臺灣究竟成就了什麼樣的政治工作者的野望?在此次的觀選中發現,若是採內閣制的精神,曾為一方之霸的地方首長,即便是六都的市長,若沒有派系支撐,或是結盟的對象,即便個人魅力再大,也很難在內閣制中成為一國之首。反倒是熟於縱橫捭闔型的政治人物,若加上派系的支撐,比較容易登上大位。而若是採總統制,有豐富地方執政經驗及個人魅力型政治人物則比較有機會複製選舉的旋風,取得人民的信任。也因此,日後修憲的討論過程中,除了體制選擇的公共分析,也同時蘊含著將產生什麼樣型態的領導人,當然也可以預知將成就哪些人的野望。

不過,不同的制度選擇,不易完整判斷其產生結果的良窳優劣。倒是要結合不同體制與選制,甚至加上政黨的初選制度所能產生的共伴效應,才是宏觀檢視不同制度的重要依據。

標題圖片:為了聲援在眾議院選舉中舉行街頭演說的安倍晉三首相(自民黨總裁),旁聽的選民們揮起了日本國旗,2017年10月21日,攝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JR秋葉原站前(時事)

關鍵詞

選舉 日本 臺灣 台湾

郭國文GUO Guowen簡介與署名文章

臺灣民進黨籍政治人物。初期參與學運,經輔選工作結識工運人士,後轉戰社運,2004當選民進黨臺南縣黨部主委,亦擔任過國大代表,後入縣政府任管理處長。2010年投入選舉,連任兩屆臺南市議員。2016年5月入閣,擔任勞動部政務次長,於2017年9月辭職,現協助臺南市長輔選工作。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