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體制與選制促成了誰的野望——臺灣人的日本選舉制度觀察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首相獨權下的民主失衡隱憂

如上所述,日本選制改變之後,間接地降低了國會議員的素質,也同時壓縮了國會議員的自主性。同時,體制上在首相擁有不受限制之國會解散權下,隨時可以解散國會,這也造成議員之任期未受保障,無法因固定任期而擘劃並推動較長遠的政見。國會解散後又必須於四十日之內完成改選,實際上各黨內部調整後的真正的選舉日期大約只有兩週,因此候選人,尤其是在野黨候選人,通常無法在短期內提出縝密思考之政見,選民也未能有充足時間瞭解各候選人與其政見,而只能在政黨認同與黨首魅力之中進行選擇。因此,讓首相擁有不受限制之議會解散權,雖然是以改選訴諸最新民意,但是實際上卻是讓非直接民意決定的首相掌握是否訴諸民意的決定權,這不但與民主的精神大相徑庭,也將使得上述問題持續惡化。

「希望之黨」失利,小池未能如願

日本此次改選的觀察重點,也包含了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新組的「希望之黨」對於整個選舉的影響。安倍首相一宣布解散國會,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挾去年都知事選舉與七月都議會選舉大勝之姿,立即成立了希望之黨,以期在國會選舉中掀起第三次旋風,以挑戰執政聯盟並取而代之。但小池卻拒絕了民進黨內的自由改革派(左派)人士結盟,導致民進黨未能全數加入希望之黨,無法形成在野大聯盟,使得自由改革派另組「立憲民主黨」,不僅重挫在野黨的聯合氣勢,也造成在野勢力的分裂,種下敗選的因子。

小池在東京都層級之選舉中,可以異軍突起擊敗當時身負醜聞壓力的自民黨,造成第二次小池旋風,但是在全國層級的選舉中,確實很難複製地方選舉的模式。究其原因,一來小池原本所主導的政黨「都民第一會」是地方型政黨,以小池的人脈為主要班底,以個人魅力打擊自民黨旗下的地方議員顯得綽綽有餘,但國會解散改選,時間短暫且緊迫的情況下,小池未能有時間培養出足夠參與國會層級選舉的候選人。二來在民進黨黨首前原一廂情願的拱手相讓在野主導權情況下,小池竟挑三揀四,無視眼前安倍解散國會的逆襲,或許也因在野個人魅力與先前的連戰皆捷的自我陶醉感作祟,導致戰略取捨的重大錯誤。

下一頁: 對臺灣相關制度的反思

關鍵詞

選舉 日本 臺灣 台湾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