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環島」要輸出日本——自行車的日臺交流新里程碑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野島剛 [作者簡介]

車道整備、路線標示及補給站設置,仍有待改善

然而,要在日本普及自行車的環島計畫,依然有許多阻礙要一一克服。一是縱向行政組織的僵化,讓自行車路線規劃及設施整備的進度停滯不前。今年10月,臺灣的自行車隊來訪,實際繞了琵琶湖一圈,日本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的會長,也是捷安特的前CEO羅祥安,因為自行車道與人行道之間的縫隙而跌倒受傷,右膝蓋甚至縫了十幾針。

這正如實反映出自行車專用道尚未完全整備的案例,在日本,車道與人行道、自行車道的分界模糊不清,分隔道路與人行道之間的水泥等的路側地帶的存在,對騎自行車的人來說也是行車安全上的一大障礙。

此外,現階段的「環四國」路線主要還是和一般道路併用,劃有自行車藍線(blue line;指引自行車騎乘方向的專用線)的路段還是少數,途中能夠給予自行車車友支援的設施也是今後的課題。有些部分也凸顯了四個縣在推動上的步調似乎不太一致。

攝影:野島剛

如果實際在臺灣環島過的話,就知道在臺灣每隔數百公尺就會出現「環島1號線」的標示看板,即使不參加旅行團,也能夠自助騎自行車環島。可是在日本,包括琵琶湖和四國,在路線的引導上還有待改善。

也希望在環四國/環湖的途中,每隔一段距離可以設置提供休息、販賣飲料或輕食,以及備有自行車打氣筒等維修站的「補給所」。在臺灣,發揮這樣功能的是24小時開放的「鐵馬驛站」(臺灣又把自行車稱為「鐵馬」),作為自行車車友的補給休息站。沿著環島1號線,大約每20公里就設置了「鐵馬驛站」,有些是附設在警察局裡面,有些則是利用已經停用的車站,有時候是途中的便利商店兼備。那裡有水、打氣筒和廁所,也有休息片刻的空間,甚至有些地方還附設住宿。對自行車車友來說,是非常便利的設施。

下一頁: 社會全體的認知與協助是自行車環島實現的關鍵要素

關鍵詞

日本 自行車 臺灣 國際交流 台湾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新聞工作者。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著書有《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出版)、《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裏的臺灣新形象》(聯經出版)。《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典藏藝術家庭)、『何謂臺灣』(築摩新書)、『臺灣為何能防備新型冠狀病毒』(扶桑社新書)、『新中國論 臺灣香港以及習近平體制』(平凡社新書)等。官網:野嶋剛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