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環島」要輸出日本——自行車的日臺交流新里程碑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兼具運動和觀光效果的「環島」,在臺灣作為國民休閒活動已經扎根許久,現在也開始正式要「輸出」到日本了。環四國一周或琵琶湖一周等的自行車路線,在日本國內各地也紛紛著手進行規劃,日本與臺灣的關係透過自行車運動,開創出一條新的交流路徑。
「環島」指的是騎自行車環繞臺灣一圈,而臺灣一圈大約有900公里到1000公里,這樣的騎乘距離要花費一個禮拜到10天左右才能完成。在臺灣,由世界第一自行車製造商大集團捷安特(GIANT)和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的主導下,從10年前開始展開環島的宣傳活動,也吸引了外國人的高度關注,每年舉辦一次的環島活動「Formosa900」,包含日本獨立隊伍,有6成的參加者是外國人。
實際上,我在今年10月有生以來第一次參加了環島活動,為期9天8夜的行程,首先從臺中出發,接著再依嘉義、高雄、屏東、臺東、花蓮、宜蘭等逆時鐘的順序前進,包括住宿以及一路上的補給都有賴於捷安特旅行社「GIANT Adventure」的協助,才能夠順利完成這趟艱鉅的挑戰。
一天的騎乘距離大約100公里。尤其是遇到逆風的時候,踩著腳踏板的雙腳幾乎因疲累而顫抖,日復一日,就是不斷地往前騎,真的很辛苦。可是,看到周遭有如此多的夥伴和隊伍也一起朝著目標努力,自己更不能拖累大家的進度,因此,一邊對自己喊話:「不要放棄」,一邊用力踩著自行車破風而行。
自行車運動蘊含著「一石三鳥」的莫大潛力
對日本的地方自治單位而言,自行車運動(cycling)也是結合觀光、健康、環保等複合功能的休閒活動之一。如果能夠成功推動這項計畫,不只是市民本身受益,也有助於促進外國人到當地觀光,可以說蘊含著一石二鳥,甚至是一石三鳥的莫大潛力。
臺灣大概是從10年前就開始正式透過自行車環島的方式來振興地方觀光,自行車路線的「環島1號線」周邊許多的硬體設施趨於整備,一年有多達數萬人的利用人次,儼然成為國民休閒娛樂之一。
到目前為止,環島活動的出發地幾乎以臺北市為主,可是今年的「追風騎士團」會選擇臺中作為起/終點,聽說是因為捷安特等許多自行車製造商的總公司都在臺中,所以這次我參加的團隊的啟程儀式在臺中舉辦,現任臺中市長林佳龍也特地趕到會場致詞。
「島波海道」及「琵琶湖一周」隨之跟進
臺灣透過自行車環島的方式振興地方經濟繁榮的營運技巧(know-how),其實2011年就計畫在日本推行。
地點是連結四國的愛媛縣・今治與本州廣島・尾道的「島波海道」,總長70公里。
捷安特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動環島活動,在其協助下,日本的地方自治單位也積極說服中央政府,在原本的高速公路旁增設自行車道,以過往的交通行政的推行方式來看,實現了難以想像的創舉。一路上,欣賞著座落在瀨戶內海上大大小小的島嶼,以如此奢侈壯觀的景色為賣點,被評選為世界10大自行車路線之一,吸引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轉眼間躍升為日本屈指可數的人氣景點。
鑑於這樣的成果,環抱琵琶湖的滋賀縣以及守山市等周邊市町村也隨之跟進。琵琶湖一周的距離大約有200公里,騎自行車的環湖活動「琵琶湖一周」簡稱為「BIWAICHI」,遺憾的是長久以來真正利用的人並不多。
為了提高「BIWAICHI」的知名度,這次導入臺灣的「環島」經驗,希望有效振興觀光。從開始籌畫到現在已經過了2年,已慢慢地累積成果,「BIWAICHI」在自行車愛好者之間成為耳熟能詳之地,也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與愛戴。
其實,我也親自騎著自行車沿「BIWAICHI」的路線繞湖一周,湖光水色和翠綠山林相互襯托的絕美景色;容易騎乘的平坦路面,加上作為京都的後花園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琵琶湖的溪魚料理及近江牛美食等,是個坐擁多采多姿風貌的魅力景點。
琵琶湖距離大阪的關西機場或名古屋的中部國際機場也很近,只要1小時以内即可抵達京都,另外也可以前往受外國人歡迎的飛驒高山等地。200公里的自行車路線,適合2天1夜或3天2夜的行程,我認為這對於想要同時享受觀光和運動樂趣的外國人來說,相當有魅力,有潛能發展為招攬外國觀光客的熱門景點。
由地方首長帶頭的自行車運動掀起熱潮
緊接著,四國的四縣(愛媛縣、香川縣、德島縣、高知縣)也開始積極推動環島計畫,愛媛縣雖然有連結廣島的島波海道,這次則是配合四面環海的四國來規劃整體路線,環四國一周的距離大約1000公里,和臺灣相差無幾,而且今年成立的「環四國」的自行車推廣計畫,其名稱正是仿效臺灣的「環島」。由愛媛縣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在縣廳內設立自行車新文化推進室,規劃適合的自行車路線。
捷安特及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重視的是,地方自治單位的領導層是否能身體力行,自己也開始騎自行車,由知事或市長帶頭領先,大張旗鼓,才具有說服力。
日本的行政組織通常按照部門區分,屬垂直分割體系,如果上位者缺乏領導能力,無法由上而下順利傳達執行指令的話,就連設置道路指標都可能會出現困難。
關於此,愛媛縣的中村時廣知事、滋賀縣的三日月大造知事以及守山市的宮本和宏市長等人,所屬的地方自治單位對於從臺灣吸取「環島」經驗相當熱中,本身也都是自行車愛好者。熱愛馬拉松的中村知事或是東京大學自行車社團出身的宮本市長都曾經到臺灣環島過。通過了「行政首長自己也騎自行車」的這一關之後,引領自治單位全體同心協力投入自行車路線的整備及推廣。
首長帶頭騎自行車的風潮在臺灣很常見。臺灣「環島1號線」是在前總統馬英九的任內開通,他本身也喜愛運動;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更是花上一天的時間,從臺灣的最北端的富貴角燈塔騎到最南端的的鵝鑾鼻燈塔,一口氣騎完長達500公里路程,完成了「一日雙塔」的艱鉅任務,受到臺灣社會的熱烈喝采。來自社會各界的鼓勵,能夠讓行政工作順利進行,也大為提升領導人的聲望。這樣的良性循環之下,容易催生出自行車的旅行熱潮。
車道整備、路線標示及補給站設置,仍有待改善
然而,要在日本普及自行車的環島計畫,依然有許多阻礙要一一克服。一是縱向行政組織的僵化,讓自行車路線規劃及設施整備的進度停滯不前。今年10月,臺灣的自行車隊來訪,實際繞了琵琶湖一圈,日本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的會長,也是捷安特的前CEO羅祥安,因為自行車道與人行道之間的縫隙而跌倒受傷,右膝蓋甚至縫了十幾針。
這正如實反映出自行車專用道尚未完全整備的案例,在日本,車道與人行道、自行車道的分界模糊不清,分隔道路與人行道之間的水泥等的路側地帶的存在,對騎自行車的人來說也是行車安全上的一大障礙。
此外,現階段的「環四國」路線主要還是和一般道路併用,劃有自行車藍線(blue line;指引自行車騎乘方向的專用線)的路段還是少數,途中能夠給予自行車車友支援的設施也是今後的課題。有些部分也凸顯了四個縣在推動上的步調似乎不太一致。
如果實際在臺灣環島過的話,就知道在臺灣每隔數百公尺就會出現「環島1號線」的標示看板,即使不參加旅行團,也能夠自助騎自行車環島。可是在日本,包括琵琶湖和四國,在路線的引導上還有待改善。
也希望在環四國/環湖的途中,每隔一段距離可以設置提供休息、販賣飲料或輕食,以及備有自行車打氣筒等維修站的「補給所」。在臺灣,發揮這樣功能的是24小時開放的「鐵馬驛站」(臺灣又把自行車稱為「鐵馬」),作為自行車車友的補給休息站。沿著環島1號線,大約每20公里就設置了「鐵馬驛站」,有些是附設在警察局裡面,有些則是利用已經停用的車站,有時候是途中的便利商店兼備。那裡有水、打氣筒和廁所,也有休息片刻的空間,甚至有些地方還附設住宿。對自行車車友來說,是非常便利的設施。
社會全體的認知與協助是自行車環島實現的關鍵要素
環島其實是一種套裝行程,若沒有支援自行車車友的基礎設施和同理心的話,是無法成功的。不管是來自國內外的自行車車友,他們的存在對於地方的經濟或心理層面上會帶來正面能量,社會全體必須都有這樣的認知。
例如,在日本很多開車的人對於騎乘在車道上的自行車會按喇叭等,其實是相當不友善的,「車道的使用權不是汽車專屬」,這樣的常識在日本社會還沒完全落實。
對於臺灣的環島方式是否能夠在日本扎根,前面提到的羅祥安積極在日本推動環島理念,他說:
「在日本有許多很棒的自行車路線,如果日本的環境設施都整備好,臺灣的自行車愛好者也能夠安心而且放鬆地在日本享受騎自行車的樂趣,那麼臺灣人到日本觀光就多了一個充滿魅力的選項。基金會也好,捷安特也好,會給予全面協助。在日本有很多自行車人口,可惜作為運動來享受的人不多,而環島是認識自行車魅力的絕佳方式。」
臺灣的「環島」能否在日本成功,有賴於當地民眾團結一心,研究何謂「環島」,是否願意投入以實現目標。
希望不久的未來,在四季分明的日本各地出現許多自行車專用道,騎著自行車的日本人和臺灣人能夠相互鼓勵,說聲:「頑張れ!」「加油!」讓日臺的自行車交流往前邁出一大步。
標題圖片攝影:野島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