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一位愛臺灣的日本記者之死
社會 臺灣香港 政治外交-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9月17日早上,因過度驚嚇而呆立許久,原因是看到了臉書(Facebook)的動態上有一則寄給某位友人的發文,内容開頭寫道:「親愛的朋友們,中川博之先生今天凌晨在臺北市内發生交通事故,不幸辭世。」
我和中川博之先生約好3天後要和共通的朋友3個人一起吃飯,直到前天為止,我們還在LINE和臉書上互傳訊息,聽到這個消息完全不敢相信,總覺得是個玩笑。
意外事故,不幸身亡
中川博之先生是新聞記者,其所屬的報社「西日本新聞」,市占率遍及九州全土。2016年9月起,身為臺北支局長到臺灣赴任,剛滿一年不久,卻發生意外。9月17日凌晨,他參加了故鄉的熊本縣與宮崎縣的聯合縣人的聚會,在返家途中,於中山北路上違規穿越沒有斑馬線的車道,在種植行道樹的兩個中央分隔島之間,剛跨越第一個分隔島後隨即被計程車撞上。平常就和中川有深交的藝術總監岡井紀雄接到警察的通知,立即趕往臺大醫院,已經是急救不治的狀態了。
「他的表情很安穩,中川看起來就像放心地睡著了一樣。」岡井如此說道,並讓我看他與中川在LINE上的對話。他們約好隔天晚上要一起去泡中川喜歡的溫泉,下面則是岡井在接到警察的聯絡後,立即傳出的訊息。
「聽說你發生車禍了,狀況還好嗎?」「我現在立刻前往臺大醫院。」
岡井注意到訊息遲遲沒有顯示「已讀」狀態,心裡變得忐忑不安,在那之後,訊息永遠不會呈現「已讀」了。
在臺灣,若是在100公尺以內有斑馬線的道路上,未依規定行走而任意跨越車道是違反交通規則的,肇事的計程車司機到目前為止沒有過肇事或違反交通的紀錄,根據平常在事發現場附近開車的朋友說:「因為一旦變紅燈要等很久,所以綠燈時就會特別加速前進。」聽起來似乎是很危險的地方。我也到了事故現場獻花,心中是既憤怒又難過:「中川先生,你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跨越車道呢?」直到發生車禍前都還在一起的熊本縣人會的友人表示,中川多少喝了一些酒,但是看起來並沒有喝得很醉。
9月20日一大早,在臺北第二殯儀館舉行告別式,包括5個小孩子在內的親人和西日本新聞本社的上司同事們也從福岡縣來到臺灣。相當於日本大使館的「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的沼田幹男代表為首,日本人會及臺北東海扶輪社、縣人會、記者俱樂部等多個團體的代表,與許多親朋好友也到場參列,臺北市觀光局的簡余晏局長也現身哀悼。中川先生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尋找出有趣的題材,積極地在各式各樣的協會或團體上露臉,擁有相當寬廣的人脈,雖然他在臺灣的赴任期間才1年而已,但是告別式上有將近100人來送他最後一程,也看到不少人頻頻拭淚。中川是位親切溫和而且為人豪邁,充滿男子氣概的人,在此刻被那麼多的朋友圍繞和緬懷。
熱忱敬業的親切長輩
我是在中川所屬的臺北東海扶輪社舉辦的例會上,認識中川先生的。當他知道我今年1月出版了《在臺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時,主動向我提議:「下次請接受我的訪問」。
每走一步路就會不停冒汗的炎熱天氣下,我們約在臺北古亭站見面,一起走到位於河川旁的日治時代開業的百年料亭「紀州庵」。6月19日刊登在《西日本新聞》上,標題為〈尋找Y字路的時間旅行〉的文章就是描述這段小小的漫步旅程。中川以和我的散步為軸,穿插引用書籍裡的片段,完成的一篇優質「街道漫步散文」。
此外,我也整理出中川在這1年裡發表的文章並且一一拜讀,其中特別引人注意的連載或特輯如下:
- 太平洋戰爭中,包含臺灣人在內,當時有多達10萬人以上的日本人在巴士海峽殞命,為戰歿者舉辦的慰靈祭奠活動。〈「船の墓場」連結日臺〉(2016年12月24日)
- 在228事件中,為了保護年輕人而自我犧牲的臺南律師・湯德章(坂井德章)。〈保護臺灣年輕人的日本人〉(2017年1月4日)
- 在臺灣屏東竹田鄉,開設了以日本人捐贈的圖書為基本藏書的日文圖書館,促進臺日交流。〈日文圖書館 連結起日臺〉(2017年1月28日)
- 介紹在臺30年的作家・木下諄一所寫的,以臺灣在2011年發生311東日本大地震時捐助大筆義援金為背景的小說『アリガト謝謝』。〈協助災區復興的臺灣物語~把250億日圓的捐款活動寫成小説〉(2017年3月21日)
- 認識桃園原住民泰雅族的歴史〈原住民的權利 賭上性命的一場戰鬥〉(2017年4月17日)
- 由生長於日治時代的臺灣人所創立的「臺灣歌壇」迎接50週年,會員們分享了許多對日臺關係的想法〈「愛日」短歌 邁向50年〉(2017年4月21日)
- 走訪花蓮的日本人移民村・豐田村遺跡〈開墾、克服水土不服的移民村〉(2017年5月1日刊登)
- 臺灣戒嚴期間長達38年,是世界最久的。在解嚴30週年,採訪了臺灣各式各樣的聲音。〈臺灣 勿忘戒嚴鎮壓的時代〉(2017年7月16日)
- 戒嚴下收容政治犯的離島・綠島〈臺灣解嚴30週年~監獄島見證了鎮壓的黑暗〉(2017年8月21日刊登)
這樣看下來,可知道中川在短短的1年裡,是如此精力充沛地走訪臺灣各地。我與中川的共通友人,翻譯蔡英文總統自傳的九州大學研究員・前原志保如此評價:「只要是不知道的事情,就算語言不通,他也會奮不顧身地飛奔到採訪對象的身邊,充滿了膽識和熱情。」
多面向的報導視點
在日本,自311東日本大地震後,對臺灣的認知越來越普及,關於臺灣的報導也大幅增加,和以前相比距離瞬間拉近了許多,但是日本人對於臺灣的認識,包含臺灣的歷史,其深度是否與之成正比,似乎要打個問號。我想原因在於除了「親日」「美食」「復古懷舊」等的關鍵字以外,日本人很少有機會談論其他層面的臺灣。
我本身也長年旅居臺灣,日常生活裡親身感受到臺灣人的親切友善,這種感覺在剛踏入臺灣時, 一開始會誤解為「臺灣是打從心底的親日啊!」但是,越是深入越會發現背後的陰影。實際上,不同世代的臺灣人,喜歡日本人的理由各有差異,加上多元的民族背景,雖說是「親日」,深層裡錯綜複雜,要理解這些包括歷史面的種種因素,是需要花費一番工夫的。而中川在臺灣尚未滿1年的日子裡,盡可能地站在不同人的觀點上,思慮周詳,並且慎選字句,寫成一篇篇的報導傳達給讀者。
例如,關於日治時代初期在臺灣東部成立的移民村「豐田村」,他寫道「日本人移民的開墾造成了原住民的生活場所被剝奪,因此遭受到抵抗,他們也為此陷入苦惱」,一邊想像日本人移民的辛勞,同時也考慮到了臺灣原住民的處境。另外,關於臺南律師・湯德章(坂井德章)的文章,光看標題會單純以為是為日本人的事蹟歌功頌德,但報導中寫道,「只有當上律師才能夠保護那些受歧視所苦的臺灣人的人權,因此坂井移居東京,勤學苦讀的結果終於通過了司法考試。」明確地指出當時存在著日本人歧視臺灣人的問題。此相對的觀點,是中川文章的共通點,不到1年的時間裡,能夠對臺灣有如此深厚的理解,相信他做了許多功課並付出相當多的努力。
心思周密,學習不怠的精神令人動容
在中川發生事故後,前面提到的岡井紀雄第一次造訪中川的住處,房間裡到處都是堆放的資料和書籍,此外,牆壁掛滿了臺灣各地原住民的傳統服飾,分別附上了寫得密密麻麻的紙條詳細說明。岡井也提到中川幾乎是每天晚上在辦公室裡加班到凌晨 2~3 點。
「我想他被派到臺灣工作,希望在有限的期間內,盡可能地多做一些事,而且他經常說來到臺灣真好。」根據他在日本的家人描述,他最近因為全身痠痛的緣故還特地買了可調整式座椅(reclining seat),想必工作應該很勞累。即便如此,與岡井兩人一起搭公車時,中川想把空的座椅讓給老人家或有需要的人,所以他幾乎都是用站的。還有,9月23日在新北市舉辦了「蔡焜燦先生追思會」,他因為司馬遼太郎的《臺灣紀行》一書而為人所知,會場上擺了在追思會前一個禮拜過世的中川所致贈的花籃,和蔡英文總統致贈的花籃並排,這應該是他生前特地去訂的吧,顯出他細心周到的個性。在他過世之後,聽到的許多關於他的描述,在在反映出中川是個會考慮他人的想法和立場,並且對工作全力以赴的人,他認真專注的表情,讓人聯想到金太郎糖的頭像。
同樣身為文字工作者,雖然我的經驗遠遠不及中川,但是站在「傳達」的立場上我從中川先生那裡受益良多。如果有機會再度相遇,希望能夠向他報告:「我做了這個工作,謝謝你當時給我的鼓勵。」好好地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完成,就是我回報中川先生最好的方式吧。中川先生,請安息吧!有機會在一起到某個地方的Y字路口漫步吧。合掌祈求冥福。
標題圖片:事故現場和獻花,臺灣臺北,2017年9月19日(攝影:栖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