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如何解釋「家裡蹲」的社會現象

社會

「社會性家裡蹲」這個名詞,出現已將近快有20年了。但至今外界對於被社會邊緣化的這些人是過著怎樣的生活仍不甚瞭解。精神科醫生關口宏先生從事多年諮詢的工作與「家裡蹲」當事人及其家屬溝通,接下來的專訪他將為我們介紹其真實情況和社會現狀。

「必須工作」,但是「無法工作」

他們害怕別人問「現在做什麼工作?」有一位患者說,「因為怕被問這個問題,就像逃犯一樣逃走了」。結果,自己切斷了與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人的交流。

據說60%左右的「家裡蹲」有過工作經歷。他們中的很多人,經過超時的繁重工作(有時一個月加班超過200小時)或者經受了慢性職權騷擾。導致他們對工作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和生理性排斥。

就像「家裡蹲」定義中指出的,他們沒有精神障礙。由於沒有精神障礙,也就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手段,只能靜待其本人轉變。也有些人不是「不去工作」,而是「無法工作」或「變得無法工作」。人們通常容易冷漠地認為,「家裡蹲」有精神障礙或者內心意志薄弱。但是,「家裡蹲」並不是內心強弱的「心理問題」,可能有必要從「(由於自責)雖然覺得必須工作但卻無法工作」的「就業問題」這個角度來看待。

2016年11月創刊的《家裡蹲新聞》。執筆者皆為「家裡蹲」當事人和相關人士。是一個由當事人主辦、服務於當事人的媒體,報紙提供專訪、專欄以及有關互助小組和諮詢等資訊

那麼,怎樣才能把他們從如此嚴重的「家裡蹲」狀態中解救出來呢?其中,也有使用強制性介入手段將當事人強行拉出的案例,但效果並不理想。另一方面,這些年來,由「家裡蹲」當事人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和網路,形成互相説明的機制正在不斷出現。有的與諮詢專家、精神科醫生合作,有的由「家裡蹲」當事人舉辦以當事人為對象的集會,有的當事人創辦了《家裡蹲新聞》報紙,等等。在有些案例裡,經過父母與諮詢專家的諮詢溝通,家人之間的氣氛發生變化,當事人的狀態也出現好轉。我們能做的,就是讓當事人自我發現與社會產生關聯的契機,逐步改善社會對「家裡蹲」的理解,創造能夠接受他們的環境。雖然,這很需要時間。

「家裡蹲」,其實是那些即便自身想融入社會卻無法融入的人,為了在當今的日本社會生存下去採取的終極戰略,是為了保護自尊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也可能是他們最後僅存的一個選項。

標題圖片:石崎森人,曾經身為「家裡蹲」,現在在家人創辦的企業裡負責企業內部資訊系統、市場行銷和新人招聘工作,同時擔任《家裡蹲新聞》的編輯

關鍵詞

就業 孤立 家裡蹲 孤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