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如何解釋「家裡蹲」的社會現象
社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現今日本的年輕人很多開始陸續斷絕與社會聯繫。
他們和社會脫節,被稱作為「社會性家裡蹲」(以下簡稱「家裡蹲」)。但是,至今外界對於他們的真實狀況還尚未理解。「家裡蹲」的狀態、背景和緣由的經過都不同,甚至可說各式各樣。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我們會稱他為「家裡蹲」呢?
「家裡蹲」的定義如下:
①不工作,不上學
②沒有精神障礙
③與家人以外的其他人沒有任何交流,一直呆在自己家裡持續6個月以上
此定義中,最重要的是③。他們沒有一個朋友,完全孤立於社會,雖然身處於大都市卻很孤獨,並與社會毫無聯繫。
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人在日本社會中有100萬人。100萬的「家裡蹲」當事人,再加上幾十年來與之共處的父母雙親200萬人,總數達到20歲以上人口的近3%,這是一個無法讓人忽視的數字,其實演變成重大的社會問題。但卻很多人對此社會問題毫無感到擔憂。
很多日本人把「家裡蹲」看作是不工作、依賴父母啃老的人,是「寵壞了的孩子」或「懶鬼」。我想先強調一點,其實沒有一個人是因為自己喜歡而選擇當「家裡蹲」的。如果只是「溺愛」或「懶惰」的問題,為何「家裡蹲」和他們的父母會如此痛苦不堪呢?
關鍵字是「羞恥」和「糾結」
「羞恥」和「糾結」是理解「家裡蹲」的關鍵字。「家裡蹲」當事人和普通人一樣,對自己不能出去工作深感羞恥,甚至覺得無法像大家一樣工作的自己是垃圾,一輩子都沒有資格獲得幸福。大部分「家裡蹲」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對不起父母。
所謂「糾結」,就是無法走入社會的自己,和為此一直感到自責的自己,兩者在內心中天人交戰,陷入無法擺脫的狀態。很多「家裡蹲」說,希望就此消失,要是自己從來沒有被生出來該多好啊。其中有些人甚至痛苦到因此無法起床的地步。這種糾結的痛苦,會一直持續好多年,有的甚至是幾十年。
有些嚴重的案例裡,「家裡蹲」當事人除了上洗手間和洗澡之外,完全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吃飯也是等家裡人睡安穩之後的半夜裡,出來翻找冰箱裡的東西吃。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但和家裡人完全不說話,極度恐懼與家人接觸。一位母親歎息道,自從她的孩子12歲變成「家裡蹲」之後,就再沒和孩子說過話,連孩子青春期變聲後的聲音都沒聽見過。
他們總是緊閉窗戶和窗簾,試圖消除自己在房間裡的氣息。為了不發出任何聲音,他們在看電視或電腦的時候也帶著耳機。走路也是躡手躡腳,防止出聲。有人不管酷暑還是寒冬都不開空調。大家大概能夠猜到是為什麼吧。不想因為使用空調而讓家人或鄰居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和行為,甚至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使用這些家電。在將這些處於如此痛苦狀態的人稱為「寵壞了的孩子」「懶鬼」之前,希望大家能夠更深入地去瞭解他們。
「必須工作」,但是「無法工作」
他們害怕別人問「現在做什麼工作?」有一位患者說,「因為怕被問這個問題,就像逃犯一樣逃走了」。結果,自己切斷了與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人的交流。
據說60%左右的「家裡蹲」有過工作經歷。他們中的很多人,經過超時的繁重工作(有時一個月加班超過200小時)或者經受了慢性職權騷擾。導致他們對工作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和生理性排斥。
就像「家裡蹲」定義中指出的,他們沒有精神障礙。由於沒有精神障礙,也就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手段,只能靜待其本人轉變。也有些人不是「不去工作」,而是「無法工作」或「變得無法工作」。人們通常容易冷漠地認為,「家裡蹲」有精神障礙或者內心意志薄弱。但是,「家裡蹲」並不是內心強弱的「心理問題」,可能有必要從「(由於自責)雖然覺得必須工作但卻無法工作」的「就業問題」這個角度來看待。
那麼,怎樣才能把他們從如此嚴重的「家裡蹲」狀態中解救出來呢?其中,也有使用強制性介入手段將當事人強行拉出的案例,但效果並不理想。另一方面,這些年來,由「家裡蹲」當事人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和網路,形成互相説明的機制正在不斷出現。有的與諮詢專家、精神科醫生合作,有的由「家裡蹲」當事人舉辦以當事人為對象的集會,有的當事人創辦了《家裡蹲新聞》報紙,等等。在有些案例裡,經過父母與諮詢專家的諮詢溝通,家人之間的氣氛發生變化,當事人的狀態也出現好轉。我們能做的,就是讓當事人自我發現與社會產生關聯的契機,逐步改善社會對「家裡蹲」的理解,創造能夠接受他們的環境。雖然,這很需要時間。
「家裡蹲」,其實是那些即便自身想融入社會卻無法融入的人,為了在當今的日本社會生存下去採取的終極戰略,是為了保護自尊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也可能是他們最後僅存的一個選項。
標題圖片:石崎森人,曾經身為「家裡蹲」,現在在家人創辦的企業裡負責企業內部資訊系統、市場行銷和新人招聘工作,同時擔任《家裡蹲新聞》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