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香蕉」的黃金時代與日本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文化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香蕉的全盛時期與衰退

就像這樣,香蕉產業在戰後臺灣經濟成長中擔綱起重要的角色,其產業基礎則是在1895年至1945年間的日本統治時期打下的。

臺灣香蕉的代表品種北蕉,在18世紀前半由福建一帶的移民帶至臺灣,1910年代後開始以集集為中心進行大量栽培。此時期,還發現了一種比北蕉更耐得住疾病的品種,被命名為仙人蕉。在集集裝箱出貨的香蕉透過1921年開通的鐵路,和檜木等物資一起送往基隆港,再用貨船運到日本。據說每逢收成時期,就連深夜都聽得見運貨列車鳴響的汽笛聲。

這條鐵路原本是為了運送興建水力發電所需要的建材而鋪設,也就是地方鐵路支線「集集線」,現今仍受觀光客與當地居民愛用。

集集地處臺灣最大河川濁水溪上游,是座美麗的山間小鎮。筆者造訪當地時投宿於「農村老爺民宿」,民宿老闆劉青松先生亦是位鄉土歷史研究家,收藏相當多幅日本統治時期的照片。他讓我看了許多照片,一張照片裡映著遠超過百名戴斗笠的人,雙肩扛著擔子搬運香蕉,或正細細檢視地上高疊起的香蕉山,另一張照片則映著無數個裝滿香蕉的竹簍正等著被堆上火車等等。

日本統治時期的集集香蕉裝箱地(圖片提供:劉青松)

「集集的香蕉種在海拔約280公尺的坡面上,氣溫比平地冷,土壤濕度也較低,因此果實雖小甜度卻很扎實,當年還曾經獻給日本天皇呢。」劉先生說道。

集集車站以檜木建材蓋成,是當地地標,而現在劉先生正籌劃要用車站斜對面的舊屋開設「火車頭集集鐵道故事館」。在劉先生的規劃裡,館內要設置以照片介紹集集歷史的展區,並提供當地食材做成的簡餐,也打算辦工藝教室教DIY的木製明信片,同時兼賣木頭工藝品等等,正式開張後,勢必會成為一個新的觀光景點。

另一方面,臺灣南部的旗山也因為在1909年開設了製糖工廠,鋪設了直抵高雄的輕便鐵路「五分車」,用以運送蔗糖跟砂糖。待香蕉栽培盛行後,也用來運送香蕉。如今雖然已不再有列車行走,但於1913年落成,揉合東洋與西洋風格的古典車站廳舍被保存了下來,如今已和所謂的旗山老街,亦即昭和初年建成的巴洛克式建築商店街,共同成為當地的象徵。

旗山收成的香蕉從高雄港出貨至日本,埠頭上總有著一群被稱作「苦力」的勞工,搬運著重達48公斤的竹簍勤奮工作。早自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今日臺南建起城池與市鎮的17世紀初頭,一直到20世紀為止,這些人的存在,在背後支撐著臺灣的進步發展。這座被稱為「香蕉碼頭」的埠頭,就位在MRT西子灣站徒步5分鐘左右的地方。

在這裡,還有一個叫「香蕉故事館」的設施,向大眾介紹香蕉產業的歷史。可惜的是,筆者這次為了取材而睽違數年前往該處拜訪時,卻發現有3分之2的空間被改成了鄧麗君音樂館,而且其中關於鄧麗君的介紹只徒然有個樣子,大半空間都被中國味的瓶子或擺設、飾品等商品占據。光靠展示歷史資料很難賺取營收,這點不難想像,但在我看來,既然困難不就該設計更多香蕉製成的點心或以香蕉為主題的周邊商品,朝這種吸引觀光客的方向努力才對,不是嗎。

「香蕉王國」臺灣的香蕉產業,直到1960年代處於如日中天之勢,然而在70年左右卻因為菲律賓產香蕉崛起、黃葉病盛行以及權力鬥爭等各種負面要素的拖累,導致迅速衰退。這件事就像古老的漫畫情節裡,跑步時誤踩地上的香蕉皮而跌倒那樣,瞬間風雲變色。現在,日本市面上販售的香蕉中,臺灣香蕉雖然僅佔1%,品質卻是無庸置疑。肉質厚實,口感濃郁,香氣濃烈,這就是臺灣香蕉的正字標記。如果您在超市裡遇見了臺灣香蕉,請不要錯過品嘗其美妙滋味的機會。

標題圖片:「莉莉水果店」的水果棚,臺灣臺南(提供:大洞敦史)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水果 台湾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