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祖國」?ーー兩岸三地迥異的認同語境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九七回歸」後每年一度的「十一國慶」,成了香港人接觸「祖國」最多的日子。今年香港迎來了特區成立後的第20個國慶日,(本文撰寫時間點)「祖國」的高頻率呈現,當然也是預料中事。從升旗禮向「祖國」致敬到國慶晚會的《歌唱祖國》;從大小店舖的「國慶酬賓」到電視螢幕上的國歌國旗,一幕幕構成了「九七」後最殊異的一道新風景。短短20年,「祖國」的語境在香港煥然一新,然而香港市民的「祖國觀」是否已真的改變?再環視兩岸,無論是定義,還是用法,對「祖國」的認知,如今卻依然迥異。

藉香港今年特殊的年份,來省思一下兩岸三地圍繞「祖國」的諸多弔詭現象,當有助於理解這三個社會複雜微妙的國族認同。

何謂「祖國」?追溯「祖國」一詞語的來源,可以發現早在《大明一統志》(1461年)裡,就有了「默德那國,即回回祖國也」的記載。不過,這個「祖國」,顯然只有「故土」的意思。到了百年前的清末,負笈東瀛的秋瑾寫下了「頭顱肯使閒中老,祖國寧甘劫後灰」(〈柬某君〉),此時的「祖國」意指「祖籍所在之國」。隨著現代國家的建立,「祖國」逐漸與民族主義緊密相連。

中國大陸使用「祖國」的弔詭現象

其一、「祖國」這個辭彙在大陸「異常」地被高頻率使用,並經常性地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名詞。

「祖國」本應是離鄉背井的僑民或從母體被隔離出來的社會,對自己母國的一種富認同情感的稱謂。而住在本國的人即使存在這樣的認知,放眼世界,在和平時期還常常使用「祖國」的並不多見,尤其在民主社會裡。這是因為在本國使用「祖國」一詞時,其語境大多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

除了兩岸三地,筆者也曾在日本和美國生活過,根據自己的經驗,不論在日本還是美國,「祖國」並不是常用語,也就是說,很少聽到住在日本或美國的本國人或主流媒體使用「祖國」這個詞語。以日本爲例,嚴密說來,即使在已是和平年代的今天,也有極少數日本人喜歡使用「祖國」替代「日本」一詞,這些人大多被視爲異端、民族主義意識強烈的「右翼」人士,而在日本社會的理解,「右翼」人口通常不會超過人口的百分之五。無論如何,二戰結束後的日本政府既不會大肆要求學校對學生灌輸「愛國」思想,也不會經常性地以「祖國」代替日本來使用,在美國的狀況其實也很類似。

其二,大陸社會在使用「祖國」的另一個弔詭用法,是不僅官方、媒體,甚至公家場合常常自稱「祖國」,面對港澳「同胞」及海外華僑的時候更是如此,對臺灣「同胞」也是高度頻繁地使用。然而,以臺灣爲例,在現實裡,臺灣人即使與大陸進行交流,幾乎不稱對方為「祖國」,形成交流過程中的尷尬場面。

其三,大陸在使用「祖國」時也常出現自相矛盾的用法。一方面傾向將「祖國」與擁有黃河、長江、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連接,另一方面卻又在十一國慶時「祝祖國六十八歲生日快樂!」究竟這是一個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祖國」,還是只有六十八年歷史的「祖國」呢?這或許是大陸社會將「祖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常性地重疊使用所產生的弔詭現象。

下一頁: 九七「前」香港的「祖國」語境

關鍵詞

中國 日本 臺灣 國際關係 香港 台湾 中国 香港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