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培育蓬萊米的「臺灣農業之父」——磯永吉

文化 臺灣香港 政治外交

臺灣的磯永吉

磯永吉不僅擔任臺灣總督府農業部種藝科科長,也兼任中央研究所的技師,工作並不限於研究室,他的足跡遍佈全臺,竭盡心力推廣蓬萊米稻作。

此外,磯永吉不僅培育蓬萊米,也戮力研究其他的輪耕作物,例如「臺中小麥3號」的小麥品種改良,以及大麥、蕃薯、亞麻、玉米、菸草等等「裡作物」(譯註:農作物在第二期作之後至次年第一期作之前種植的作物稱「裡作物」)的改良和品種培育。磯永吉這個日本人,大大改變了臺灣的農業,稱他為「臺灣農業之父」也不為過。除此之外,他也聽取當地農民反映的問題,並進行指導,可以說「臺灣農民沒有人不認識他」,作為「蓬萊米之父」,受到農業相關從業人員的高度評價。

1928年以「臺灣稻米的育種學研究」為題的博士論文,獲得北海道帝國大學的農學博士學位,擔任創設不久的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助理教授。2年後升任教授,為社會培養出許多人才。他認為「臺灣全土都是研究室」,足跡踏遍全臺灣,因為「大地是真正的教室」,所以非常重視田野的研究調查。學生都親暱地稱他為「磯老爹」。

1945年日本接受菠次坦宣言,放棄臺灣,日本人接連離開之際,磯永吉受中華民國政府的邀聘,擔任農林廳顧問一職,繼續指導臺灣的農業發展。他的門生徐慶鐘、黃榮華、詹丁枝、陳烱崧等人,都是戰後臺灣農業不可或缺的人才,對臺灣的農業發展助益良多。

1954年磯永吉發表英文論述「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 (亞熱帶地區水稻與輪作物)」,影響力不僅止於臺灣,更擴及東南亞的稻米耕種。返回日本後,持續在日本各地進行農業指導,盡力培養新世代。1961年5月獲得日本學士院賞,1966年接受勲二等旭日章,隔年住院,1972年1月21日,以高齡85歲逝世,離「米壽」只差3年(譯註:在日本,88歲稱為「米壽」),他的一生為臺灣和世界的農業留下了重大的功績。

標題圖片:磯永吉(右1)與大島金太郎博士(右2立者)、末永仁(右3)等人合影(提供:古川勝三)

關鍵詞

日本 稻米 臺灣 台湾 農業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