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臺灣人,也是日本人」活在中間的我ーー 芥川獎提名臺裔作家溫又柔的告白

文化 臺灣香港

野島剛 [作者簡介]

溫又柔 ON Yūjū

作家,1980年出生於臺北市,3歲那年舉家遷至東京,在說著一口中文夾雜臺語的雙親膝下長大。從法政大學研究所國際文化碩士課程畢業後,2009年以「好去好來歌」獲得昴文學獎佳作。2011年出版《來福之家》(集英社),2016年憑《我住在日語》獲得日本隨筆作家俱樂部獎。其最新作品《中間的孩子們》(集英社)於2017年獲得第157屆芥川獎提名。

8月10日,作家溫又柔在臺灣文化中心舉行了一場演講,席間100位聽眾讓會場座無虛席。溫老師在會上侃侃而談,談她對獲得芥川獎提名的新作《中間的孩子們》(暫譯)的創作心境;談她在臺灣出生,日本長大,成為以日文創作文學作品的作家心路歷程;同時,她也提出了一般人不容易察覺的「日本人」與「日文」的既定概念中,她所感受到的違和感。演講內容深具意義,令我們再一次深思「何謂日文」、「何謂日本人」這些攸關本質的問題。演講由nippon.com的資深編輯野嶋剛擔任與談人,本篇文章摘錄部分演講內容而成,由野嶋本人與編輯部的高橋郁文負責統整。

芥川獎提名的過程

《中間的孩子們》今年3月發表於藝文雜誌《すばる》(昴),並於近日由集英社出版成書。打從出道以來,我就持續以語言與身分認同為題書寫創作,在針對此「主題」書寫的作品中,這本書是現階段自己寫得最滿意的一本。

5月底的某一天,《昴》雜誌的總編輯傳訊息給我,寫著:「等會兒有一通重要的電話會打去找妳,一定要接喔。」於是我一邊等著電話,心裡七上八下地想,不知道有什麼恐怖的事將要發生。那時候我人剛好在澀谷,就在淳久堂書店裡緊握著手機,忐忑不安。電話終於打來,我接起來聽見對方問我,「我們想提名妳的作品,請問您是否願意接受提名?」我原以為自己跟芥川獎無緣,所以嚇了一大跳。事實上這時候可以選擇婉拒提名,不過不論最後有沒有得獎,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獲得提名就會上新聞,我的作品也將一口氣打開知名度。如此一來,我寫的書就能擁有更多露出機會,讓那些我衷心希望他們能讀一讀的人們看見。對我而言,書寫原本就是渴望被人閱讀,若有機會讓更多人閱讀我的作品我會非常感激,於是我立刻回覆對方:我很樂意!

6月20日,獲得提名的作品正式公告周知,前一天我心裡異常緊張,想著事到如今已不能反悔。平常我習慣從深夜寫稿到清晨,那天,當我和往常一樣鑽進被窩準備睡覺時,電話響了起來。是住在新潟的公公打來的,他說「看NHK的晨間新聞時,聽到電視裡提到妳的名字」。這讓我頓時醒悟,原來新聞會這樣大張旗鼓地報導芥川獎提名作品,我心想「啊啊,一切要開始了」。那天我還收到很多人的祝福與鼓勵,心中滿是感動。

評選會在1個月後的7月19日舉行。那天我在新宿歌舞伎町的臺灣料理店「青葉」,辦了場所謂的「等待開獎會」。我覺得自己大概沒辦法獨自承受等待的煎熬,所以找了許多朋友來,包過《昴」雜誌的總編與責編、幫我出版本次提名作的集英社相關人士、讓《我住在日語》問世的白水社相關人,還有我在其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以及這幾年和我一起參與各個大小活動的夥伴等等,大家一起享用美食,度過這段時光。那天碰巧也是《中間的孩子們》單行本印刷完成的日子,負責這本書的編輯帶了剛印好的書過來。想到花費好幾年時間寫成的作品,如今在美麗的裝幀下成為一本書籍,即將於一週後擺在書店架上,內心感慨萬千,充滿無比幸福的感受。

雖然結果很遺憾,無法回應期待我得獎的人,但不論得獎與否,我都會繼續寫小說,這一點不會改變。反倒是透過這件事,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原來有這麼多人期盼我得獎」,心裡的感激之情其實大過於遺憾。猶記得那晚,我一個勁地說不斷地說著感謝,謝謝、謝謝大家。

下一頁: 中間的孩子們內心的糾葛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芥川獎 文學 台湾 文学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新聞工作者。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著書有《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出版)、《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裏的臺灣新形象》(聯經出版)。《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典藏藝術家庭)、『何謂臺灣』(築摩新書)、『臺灣為何能防備新型冠狀病毒』(扶桑社新書)、『新中國論 臺灣香港以及習近平體制』(平凡社新書)等。官網:野嶋剛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