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向田邦子在臺遇難36年ーー在臺灣人氣依然如舊

文化 臺灣香港

在臺灣掀起的向田邦子熱潮

今年的8月22日也即將到來。

我從幾年前開始,每到8月會在報紙或雜誌上發表關於向田邦子的文章。並舉辦了好幾場探討她的作品的讀書會,透過這樣的機會,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向田邦子並接觸她的作品。

在此一連串的活動當中,我才知道臺灣的「向田迷」實際上比我想像中多,例如在報紙上一刊登文章,就會收到讀者的來信,他們都是向田作品的忠實讀者,甚至還有人親自到事故現場悼念。

《女兒的道歉信》

目前在臺灣已經出版了好幾本向田的作品,舉凡《父親的道歉信》、《女兒的道歉信》、《回憶・撲克牌》、《靈長類人科動物圖鑑》、《隔壁女子》等作品以外,也有電視劇的原作《宛如阿修羅》。作品在經過近40年之後,終於在臺灣陸續推出中譯本,而且喜愛她的讀者也確實不斷地增加,身為頭號向田迷的我當然也為此感到欣喜萬分。

接著,在此分享我覺得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如上所述,向田作品的特色具有濃厚的「昭和」時代色彩,對於當時的日本、當時的日本人家庭,為什麼臺灣人會那麼了解呢?我不禁感到納悶。

登場人物有頑固的父親,在背後默默支持的母親,還有對父親的發號施令感到不滿依然遵從的小孩,以及深陷不倫無法自拔的年輕女性…。

除了不倫的女性之外,其他的角色設定幾乎都是現在看不到的,那麼,為什麼臺灣人會對這些已經消失的角色產生共鳴呢?

於是,我邀請了幾位友人一同召開讀書會,詢問大家的想法之後,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

與年輕世代不同,很多四十歲以上的人,對「昭和」時代有共通的感受,例如「懼怕嚴肅的父親」或是「全家人都睡在同個房間」等等,和當時的日本人有過相同的體驗。而且,作品裡面出現的日常用品,例如學校午餐會出現的牛奶瓶或是鐵水桶,實際上使用過這些東西的人不在少數。我心想,日本傳統木造建築的特色──「緣側」(簷廊),大家應該就不知道了吧,沒想到一問之下,有人回道:「緣側就是坐在那裡一邊吃西瓜,一邊朝向庭院吐出西瓜籽之類的地方」。

為什麼連這個都知道呢?太不可思議了…。

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對於「緣側」的認識是來自於動畫《蠟筆小新》和《櫻桃小丸子》等(只能說日本動畫的威力驚人,讓臺灣人產生模擬體驗的感受…)。

為了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向田的作品,今年我開了小班制的文學講座。

課程包括介紹小說或散文裡的社會背景,以及原作和翻譯作品之間無可避免的「誤差呈現」(因為翻譯本身也是一門艱深的學問),希望和大家一起探索向田作品裡的文學樂趣。

標題圖片:在臺北郊外「第二殯儀館」舉行的作家向田邦子的葬禮,1981年8月27日,臺灣臺北(時事通信Photo)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文學 向田邦子 台湾 日本 文学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