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沖繩八重山「豐年祭」的神祕紐帶

文化 臺灣香港

松田良孝 [作者簡介]

稻米普及帶來的影響

日治時期對臺灣的原住民進行了許多調查,其中也包括迷信。1938年的調查報告中,排灣族相信「小米播種時,忌食由平地購入的米跟魚類。否則會觸犯神明,導致無法發芽」;太麻里的排灣族人則認為「農事中不能吃米。吃米會觸怒神明,導致收穫減少」。因此不會隨便吃米飯。

排灣族收穫祭上跳舞的年輕人:臺灣臺東縣太麻里,2017年(攝影:松田良孝)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總督府嘗試水稻耕作的普及。獨協大學准教授松岡格認為「這是改變以火耕農業及狩獵採集以維繫生活的原住民產業結構」,透過水稻推行定居化的政策意圖明顯可見。以舊台東廳原住民地區為例,1940年的農業生產相較與5年前,水稻的面積、收穫量、價格均增加。然而小米除了價格提高以外,面積減少了6.37%、收穫量則減少了14.90%。彙整這些統計的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將其視為水稻普及政策的成果。

松岡指出,分析不單只有在台東地區實行,就水稻普及的影響來看,「因為稻作普及帶來的農作物單一化,確實達成了糧食增產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指出「隨著稻米的普及,加上其他政策的配合,也推動了文化的單一化。⋯⋯(中略)⋯⋯以火耕農業為背景的小米文化也因而受到壓抑與驅逐」。

下一頁: 石垣島的御嶽豐年祭典

關鍵詞

日本 沖繩 臺灣 臺灣原住民 台湾

松田良孝MATSUDA Yoshitaka簡介與署名文章

關注沖繩的石垣島等地與臺灣的關係,並持續在此領域深耕、發表論述的新聞記者。1969年生於日本埼玉市。北海道大學農學系農業經濟學科畢業。曾任職於十勝毎日新聞、八重山毎日新聞,2016年7月起成為自由記者。2019年臺灣助獎金學人。著有《八重山的臺灣人》、《臺灣避難》、《與那國臺灣往來記》(均為南山舎出版)、共著有《在石垣島走訪臺灣:另類沖繩導覽》(沖繩時報社)。小說《對講機》(沖繩時報社)榮獲第40屆沖繩文學獎。
部落格:臺灣沖繩鏤空雕刻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