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到臺灣的日本「昭和歌謠」

文化 臺灣香港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高歌一曲背後的自由意義

以臺北為據點活躍的創作歌手馬場克樹這麼說。「由於在臺灣盛行將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的日本歌謠翻唱成臺語,因此現在的50、60歲以上的世代間接吸收了日本的音樂文化,日語世代的下一世代也傳承了親日土壤。這點是非常值得矚目的。」

我周圍的50歲左右的朋友也都喜歡唱日本歌、喜歡日本。也常常上卡拉OK的SNS,甚至曾經被一位朋友要求,希望能唱好「男人真命苦」,並為了道地流暢地說出「我,在柴又出生、成長⋯」的日語旁白而為他特訓一番。

1987年戒嚴令解除後讓「禁歌」成為過去。從日本直接進口的錄音帶、CD充斥著街坊。社會迎來了不論什麼人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聽唱自己喜歡的歌的時代。迄今已過了30個年頭。昭和的歌謠依然在甚知自由價值的人們心中傳唱著。

其實,對臺語、客語、原住民諸語言的壓抑跟禁歌早在1895年開始的日本統治時期就已經實施了。我對經歷了這個極度坎坷的世紀,能一邊吸收日語和國語,仍被保留下來的臺語的韌性感到佩服。同時,也希望對這個瀕臨消失危機的語言盡一份力量。我認為,某共同體的成熟度,應該由它能包容多少與其相異的文化做為衡量的尺度。

標題圖片提供:大洞敦史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臺南 歌謠 台湾 昭和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