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到臺灣的日本「昭和歌謠」

文化 臺灣香港

大洞敦史 [作者簡介]

愈禁愈流行

臺灣的老人家為什麼對早期的日本歌有著深厚的感情呢?特別喜歡在公共場所唱歌,到底是為什麼呢?我的見解是,因為「用力」唱出喜歡的歌曲對他們來說象徵著「自由」的行為。而且不只是一個人,跟同樣背景的人們一起歡唱才更能分享自由的喜悅。這種感覺不只是受過日語教育的世代,我認為1970年代以前在臺灣出生、成長的臺灣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驗。

1949年5月,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發佈了戒嚴令,接著長達38年的歲月裡,臺灣民眾被迫過著透不過氣的煩悶生活。關於語言,不用說日語被禁用,就連大多數臺灣人的母語臺語、客語、原住民語都受到打壓。臺語是福建南部的閩南語衍生而來的語言,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中華民國官方語言「國語」有著幾乎無法溝通的隔閡。戒嚴時期,在學校徹底被迫使用國語,說了臺語的小孩在學校會被罰錢或在胸前掛上「以後絕對不再說臺語」的牌子。

臺語歌的唱片雖然在市面上流通,但只要當局認為內容有問題就會被列為「禁歌」,不用說不能聽就連唱都被禁止,違者還得接受思想改造教育。只是描寫生活困苦的「燒肉粽」被當局認定為批判政治;上述「黃昏的故鄉」的曲調非常日本化且可能誘發士兵的鄉愁;就連歐陽菲菲翻唱的「熱情的沙漠」曲中的「啊⋯」叫聲,都被當局認為太過猥瑣,而被列為禁歌。

這樣被列為禁歌的歌曲接近900首。

同一時代在日本流行的歌曲被吳晉淮、文夏、洪一峰等,有日本音樂經驗的音樂人翻成臺語歌演唱。在日本幾乎被大家遺忘的歌曲,反而在異鄉臺灣繼續被人們傳唱的例子不在少數。前述的「快樂的出帆」也是其中之一。在涼亭裡聽到的「在緊握的拳頭上…」原本是1966年北原謙二的「在夢裡哭泣」,被翻唱成「恨世生」、「愛甲恨」、「昨夜夢醒時」等幾種版本。就連當紅歌手伍佰也曾翻唱過這首歌。

下一頁: 高歌一曲背後的自由意義

關鍵詞

日本 臺灣 臺南 歌謠 台湾 昭和

大洞敦史DAIDO Atsu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84年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畢業。2012年移居臺灣臺南市,蕎麥麵餐廳「洞蕎麥」經營5年後,設立「鶴恩翻譯社」。著書有《遊步臺南》(繁體書,皇冠文化)《臺灣環島―南風のスケッチ》,日譯書《フォルモサに吹く風》(福爾摩沙三族記)《君の心に刻んだ名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湾 和製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記憶》(台湾老花磚的建築記憶)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