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故鄉,臺灣——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花費了70年時間

乍看之下,立石是一位隨著不同時期畫風不斷轉換的畫家,令人難以掌握。然而,不管是哪個時期的作品,每幅都擁有令人過目難忘的魅力。這些作品的共通點在於立石渴望並且充滿熱情地透過繪畫的形式來呈現出來。

從戰後到現在也過了70年,在日本畫壇上立石鐵臣的存在卻完全遭到漠視,或許這與戰後日本人對臺灣的態度有所關連吧――在看完2016年上映的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之後,腦海中突然浮現這樣的想法。

在談論日本近代美術史的發展時,對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朝鮮、滿洲等「外地」美術的潮流是無法避而不談的。但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上,日本近代美術史尚未對日治下的臺灣美術做出定位,理由之一可能是遣返時對行李重量的限制,導致在戰前臺灣受到矚目的作品一個個失傳後無法做出評價。另外,在戰後的日本人社會中,長久以來對於「灣生」的存在以及臺灣這塊土地漠不關心的心態也恰恰反映在畫壇中。

返回日本後,立石不曾再度造訪臺灣。即使對臺灣懷抱著強烈的思慕之情,卻將它壓在心裡深處,在內心充滿屈折之下活下戰後吧。

「打棉被」,1941年。出自立石在《民俗臺灣》的連載專欄「臺灣民俗圖繪」」(提供: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地震之後,臺灣民眾給予慷慨的援助,讓日本社會對臺灣的態度有很大的轉變。幾乎每個月都可以看到雜誌推出臺灣特輯,許多介紹臺灣的書籍也被大量出版,無論是大大小小的電視節目裏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臺灣訊息。過去對臺灣的一些負面印象,完全改變成與美食小吃、觀光購物、療癒身心等同等的話題。如今,這日臺間的距離應是戰後以來最接近的狀態了。

夾在日臺之中默默地畫下許多作品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其作品中留下來的有關臺灣的蹤跡,彷彿像70年的歷史泥沼中被掏洗出來的沙金,一個個告訴我們他對臺灣的深愛。

參考文獻: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雄獅美術、2004年
泰明畫廊〈立石鐵臣展――生誕110週年〉立石雅夫・森美根子・志賀秀孝的評論/泰明畫廊、2015年
「立石鐵臣展――美麗的故鄉『臺灣』」府中市立美術館、2016年

標題圖片:1935年在臺灣展出時的合照。左起第5位側面西裝者為立石鐵臣;其右抱胳膊者為梅原龍三郎;再其右後者為陳澄波(提供: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關鍵詞

臺灣 美術 湾生 台湾 湾生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