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故鄉,臺灣——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師傅的期待反而造成了壓力

梅原帶給立石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他開始向梅原習畫以後,陸續在美術展上獲得大獎,展現過人的才華,因此梅原對他寄予厚望:「將來一定會在日本畫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認為他將來大有可為。根據府中市美術館的學藝員・志賀秀孝先生表示:梅原應該也注意到立石對色彩的敏銳度與一般日本人不同,他與生俱來的天分讓人聯想到熱情的南國陽光。

然而,立石的家人在日後如此回顧道:對戰後的立石而言,梅原的高度期待反而對他的畫家生涯造成莫大壓力。

在梅原的推薦下,立石從1933年(28歲)起,數度拜訪臺灣,並記下出發前的「返鄉」心情。

「臺灣是我的出生地,在我的記憶中,臺灣是天堂,也是童話的國度…強烈奔放的南國風物將再度帶給我新的夢想,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可以讓我沉浸在創作的喜悅之中…」

立石懷著雀躍不已的心情回到臺灣,留下多幅描繪臺灣風景的油畫。並且,立石在由陳澄波、楊三郎、李梅樹等臺灣畫家為主所創立的臺陽美術協會中,是唯一的日籍創辦人,在當時臺灣人與日本人常有意見分歧的臺灣美術界中,他也是少數受臺灣人喜愛的日本人畫家。臺灣的畫家同儕之間,將立石的畫風稱為「臺灣的梵谷」、「灣生後期印象派」等,給予高度讚揚。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立石在戰前的作品至今依然下落不明。

「竹搖籃」,1943年。出自立石在《民俗臺灣》裏的連載專欄「臺灣民俗圖繪」(提供: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民俗臺灣》1944年4月號封面(提供:紀錄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之後,立石接受臺北帝國大學的委託,從事標本畫的製作,投入昆蟲或植物細密畫的創作,他與人類學家金關丈夫(Kanaseki Takeo;1897~1983年)、民俗學者池田敏雄(Ikeda Toshio;1923~1974年)或文學家西川滿(Nishikawa Mitsuru;1908~1999年)等人有著親密的交流,並且參與雜誌《民俗臺灣》的編輯。當時,統治當局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撤掉媽祖像和土地公,改為設置天照大神的神棚,在這樣的時代中,雜誌《民俗臺灣》和《文藝臺灣》的發行並不受當局歡迎,但是充滿著熱情、好奇心、情感與幽默,並且紀錄了許多已經消失的臺灣文化,成為了人類學上無可取代的珍貴資料。

戰争結束後,立石與民俗學者國分直一(Kokubu Naoichi;1908~2005 年)等人,作為技術人才,暫時為國民政府所留用。他居住在現在臺灣師範大學附近的溫州街,並且在臺北日本人學校(臺北日僑學校),擔任第一位美術教師。

二二八事件(1947年)爆發後的1948年12月,立時返回了日本。他靠著繪製圖鑑的插畫等來維持生計,在日本的畫壇上沒沒無聞,直到1980年過世,享年75歲。

30餘年過去。

2015年,由銀座「泰明畫廊」舉辦的回顧展為開端。2016年春,在東京府中市美術館舉辦首次的大型回顧展「立石鐵臣展――獻給美麗的故鄉『臺灣』」。這可以說立石鐵臣終於在日本也開始被評價,並肯定他在畫壇上的貢獻。

府中市美術館・立石鐵臣展(2016年)的大型招牌:作品「春」、昆蟲類的細密畫等(攝影:邱函妮)

下一頁: 花費了70年時間

關鍵詞

臺灣 美術 湾生 台湾 湾生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