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故鄉,臺灣——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在臺灣受到肯定的立石鐵臣

立石鐵臣活躍於戰前的臺灣美術界,也親自參與了紀錄臺灣的風俗民情・工藝的雜誌《民俗臺灣》、《媽祖》的封面和插畫等的繪製,當時在臺灣是相當知名的畫家。《民俗臺灣》裏,可以看到在臺南關廟前手工編織竹藝品或製作蠟燭、線香的師傅、婚喪喜慶的傳統習俗等,立石根據仔細描繪的素描,製作出栩栩如生的木版畫,如實傳遞了當時臺灣人的生活情形,是相當珍貴的資料。從1970年代起,立石在臺灣受到一定的評價。

近年,伴隨臺灣民主化的成熟,立石鐵臣再度受到矚目。超過10年以上已經絕版的書籍《灣生・風土・立石鐵臣》(邱函妮/雄獅美術)也在去年再版發行,同年在2016年度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上全球首映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導演:郭亮吟・藤田修平/2015/日本・臺灣),電影票很早就銷售一空,並且榮獲觀眾票選獎,成了不小的話題。

而且,戰後回到日本的立石,他回想起臺灣的生活繪製了一本《臺灣畫冊》,其中有一幅描繪許多臺灣人聚集到基隆港送行的景象。他們看著遣返船隻離去,並且使用當時被禁止的日文合唱「螢之光」(「驪歌」原曲),這一幅畫作也非常有名。重覆寫下3次「吾愛臺灣」,並且用紅筆點綴著強調符號,彷彿在心中大聲吶喊著。也許這句話對臺灣人在自我認同上引起了相當大的共鳴,在臺灣的年輕一代中迅速地擴散開來。

立石鐵臣1905年在臺北出生,家中男生排行第4。隨著父親轉調內地工作,在9歲時離開臺灣。但在臺灣出生與成長,對於他往後的人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推測是在戰後「留用」期間,立石鐵臣居住過的臺北市溫州街的住宅(攝影:栖來光)

本來就身體虛弱、個性內向的立石,比起和同學一起玩耍,似乎比較喜歡畫圖等可以獨自玩耍的活動。他有著冷靜且孤獨的觀察力,或許是在這時期培養出來的。1919年,他在14歲時搬到鎌倉,16歲向當地畫家學習日本畫,用心畫了周圍植物,21歲時,他追隨同樣搬到鎌倉的洋畫家――以「麗子微笑」聞名的岸田劉生(Kishida Ryusei;1891~1929年),轉而學習西洋繪畫,並且多次在美術展覽上獲獎。岸田過世後,他轉向師事日本近代美術界的大師――梅原龍三郎(Umehara Ryuzaburou:1888~1986)習畫。

下一頁: 師傅的期待反而造成了壓力

關鍵詞

臺灣 美術 湾生 台湾 湾生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