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網路看到的中國社會

政治外交

古畑康雄 [作者簡介]

人民日報的社論不能代表中國的輿論

「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中國並不存在『輿論』」——北京大學的網路研究者胡泳教授對筆者如是說。以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和新華社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媒體,說到底只是為了讓民眾知曉共產黨和政府領導方針,也就是用於宣傳(propaganda)的手段,並不是可以表達民意的地方。網路出現以前,大家只能依靠口口相傳來表達民意。

網路出現,尤其是「Web2.0」這種互動型SNS在本世紀頭10年中後期不斷湧現之後,人們擁有了可以利用網路針對身邊問題、政治和社會抒發己見的場所。就在這種網友的相互交流之中,民間輿論逐漸形成,並開始影響到了決策者的決策過程。

中國民眾在想些什麼,針對政治、社會和外交等問題抱有怎樣的看法——現在網路已經成為了解這些資訊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在日中關係方面,雖然日本的對華認識受到了共產黨政權的強硬態度以及受命發聲的《環球時報》等鷹派媒體論調的影響,但其實網路上也存在更加多樣的意見。

不過,將這種網路輿論的迅速成長視為威脅的中國政府採取了逮捕意見領袖或強制註銷微博帳號等嚴控網路言論的措施。本人在拙著中介紹過中國網路社會的這種形勢,本文將進一步挖掘自那時之後的新的情況。

下一頁: 網路上充滿了針對霧霾的諷刺

關鍵詞

SNS PM2.5 中国

古畑康雄FURUHATA Yasuo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6年生於东京。共同通信社记者。198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系後,進入共同通信社,曾供職於地方分社,1997年進入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進修中文。2001年開始策劃、運營(截至2016年5月)共同社的中文新聞網站「共同網」。著作有《習近平時代的網路社會》(勉誠出版,2016年)、《「網民(網友)」的反叛―網路是否會改變中國?》(勉誠出版,2012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