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5年歲月,「一張畫」結緣臺灣與日本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飽蘸「臺灣之愛」和「故土之愛」的畫作

上山滿之進擔任臺灣總督只有1926到1928年的短短2年,但他的成就,有不少對今日的臺灣社會仍有深遠影響。比方說,上山任職期間致力籌建的「臺北帝國大學」,就是今日臺灣的最高學府「臺灣大學」的前身。臺灣大學原原本本地繼承了包括建築物在內的各種系統與知識財產。同時,亦為歷任總統如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人的母校。

最值得關注的是,上山對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表現出高度理解。防府圖書館的上山滿之進資料室裏展示的大量新聞剪報,便是最好的證明。剪報記載著上山在就任臺灣總督期間,曾數度走訪原住民的居住地區,由此可以窺知上山對原住民相當關注。

而且,上山離開總督職位時,更將慰勞金挹注給臺北帝國大學,委託大學進行原住民族的研究。『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與『原語高砂族傳說集』這兩本學術書籍,就是研究結出的果實。從日治時代一直到國民黨政權,許多原住民文化逐漸流失,而上山在保存諸多研究資料的貢獻上,不得不說是功績斐然。

防府圖書館裏,有關上山滿之進與三哲文庫的常設展室(攝影:謝光)

上山利用編篡上文所列民俗書籍的部分費用,委託陳澄波繪製「一幅畫作」,以紀念他在臺灣的歲月。這幅畫作,就是本次發現的「東臺灣臨海道路」。

最大的主題想必是「原住民」。陳澄波的出生地嘉義,就座落於阿里山腳下,和以山為家的原住民族往來密切。

山口縣立大學的安溪遊地教授,是本次訪問團拜訪嘉義的重要推手,而他是這麼想像的:「畫裏描繪的東臺灣臨海道路,應是1932年竣工的花蓮蘇花公路,就年份看來上山應該參與了這項建設計畫。原住民族的生活環境,原本連一條好走的路也沒有,而上山總督大幅改善了他們的生活。陳澄波或許是懷著對上山總督的這份敬意來完成這幅畫作的。」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為訪問團舉辦了一場交流宴會。嘉義市文化局局長黃美賢也出席了這場活動,並於席間表示:「希望透過這幅畫作,嘉義市能與防府市加深友好關係,讓更多市民互相往來,促進交流。」

設置於嘉義市立博物館的陳澄波雕像,防府市友好訪問團以及山口縣立大學的教師與學生(攝影:謝光)

上山忠男先生對這一點也寄與厚望。「上山滿之進很珍惜這幅畫,他把畫作掛在自己位於東京的書房裏,並在之後送去三哲文庫展示。雖然在職時間不長,他對臺灣依舊有著炙熱的情感。透過這一次拜訪,我也清楚地知道陳澄波同樣對自己的故鄉非常熱愛。上山的故鄉防府和陳澄波的嘉義,能藉著這幅畫作互相交流,並以此為基石,促進日本與臺灣的交流。我想這是上山的心之所願,而第一步,希望能先讓畫作回歸防府。」

上山忠男先生跟福岡亞洲美術館聯繫,確認雖然館方已經簽下10年契約,但只要簡單修復過後,能讓他們辦1次展覽會,便願意配合歸還。除此之外,防府市內的毛立博物館,也表明願意收藏這幅畫作,替防府市保管財產。對此,陳重光先生亦對上山忠男的期待表示贊同,希望「儘速歸還防府市」。

上山忠男先生(左)與陳重光先生(右)會面(攝影:謝光)

「東臺灣臨海道路」這幅作品,由上山滿之進與陳澄波共同催生而出,畫中乘載著想改善原住民生活環境的「希望」與「祈願」。穿越85年的歲月,這幅畫終於在去年重見天日。今年8月,新上任的總統蔡英文,代表過往政權在就職演講上致歉,表示「原住民是臺灣這塊土地上原本的主人」,「但卻長年遭到歧視」,成為歷史性的一幕畫面。種種巧合不得不說是場難以解釋的神奇際遇。

還有一件事,過去看到過掛在防府圖書館裏的「東臺灣臨海道路」的市民,長久以來都誤以為畫中所繪的,是當地稱為「富海」的海岸地帶。我也曾經去過富海,經這樣一提醒,兩者還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我不認為陳澄波可能知道「富海」是什麼地方,但我想這個世上,的確有著道理無法解釋的緣分。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時,臺灣捐贈了巨額善款給日本。這件事成為契機,讓日本人重新注意到臺灣這個溫暖的鄰居,電視幾乎每天都會提起臺灣的話題,燃起了這陣子堪稱「哈臺熱潮」的風氣。然而,臺灣與日本的關係其實並非始自於今日,許許多多的過往牽連,以各種樣貌留存在民間。這一次的事情,或許僅是滄海一粟。未來,說不定我們還會在其他地方,找到各種類似的「發現」。

標題圖片:設置於嘉義市立博物館的陳澄波雕像,和防府市友好訪問團以及山口縣立大學的教師與學生(攝影:謝光)

關鍵詞

臺灣 臺灣原住民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