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5年歲月,「一張畫」結緣臺灣與日本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栖來光 [作者簡介]

夢幻畫作「東臺灣臨海道路」何去何從?

陳澄波受上山滿之進委託繪製的作品,在山口縣防府市尋獲,此事在臺灣也掀起了話題。久居臺灣的我,也非常希望能親眼欣賞這幅「夢幻畫作」,因而利用今年的春節連假返回日本,拜訪了防府圖書館。

但事與願違,畫作早已不在原處。我向圖書館裏的員工詢問,方才得知去年12月,這幅畫已經與「福岡亞洲美術館」簽下10年契約,委託其代為保管。因為山口縣內沒有機構能保存這麼貴重的畫作。

的確,如果是有高度警備系統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也罷,防府圖書館只是一間蓋在車站大樓旁的公立圖書館,座落在和平安穩的偏鄉都市,開放給普通市民使用。這也難怪圖書館方會擔心,「萬一遭小偷,可就大事不妙」。

可是,防府市當地其實也有「毛利博物館」跟天滿宮的「寶物庫」,山口縣內也還有幾座美術館。我不禁疑惑,難道不能先和這些館處合作,暫時委託代管,再行思考往後的處置方式嗎?我不禁感到這段移送過程過於草率,彷彿一轉眼就突然成案,送交福岡。

防府圖書館的前身是「三哲文庫」。上山滿之進一生的夢想,就是孕育故鄉的文化土壤,這座文庫就是他以私人財產建置的地區圖書館。戰後,「三哲文庫」更名為「防府市立防府圖書館」,直到今日。

這張陳澄波的畫作,也是上山滿之進捐贈給圖書館的物品之一。往昔在「三哲文庫」內拍攝的照片中,你可以完完整整地捕捉到這幅「東臺灣臨海道路」,它在靜靜地凝望孩子們讀書的身姿。

懸掛在三哲文庫裏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防府市立防府圖書館內的陳列品(攝影:謝光)

就連山口縣的當地人也不是很清楚,但其實山口縣和臺灣淵源相當深遠。19位臺灣總督之中,以兒玉源太郎為首,有多達5人來自山口縣。普及推廣了日本稻米「蓬萊米」的農業學家磯永吉,在撤離臺灣後當上了山口縣的農業顧問。對臺灣民俗研究貢獻甚巨的先史學者國分直一,晚年亦一直在山口縣執教。臺灣第1座百貨公司,臺北「菊元百貨店」的創業者重田榮治,以及現在的人氣觀光景點,臺南「林百貨店」的創業者林方一,兩人也都是山口縣人。而且說到頭來,山口縣下關市,正是清朝和日本締結「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地方。

筆者雖然也在山口長大。但20歲前離開山口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一直對故鄉沒什麼興趣。因此深感慚愧,我一直到最近才發現臺灣與山口的緣分竟然如此深遠,並逐漸感受到自己對山口的眷戀。我深刻體會到,要對自己的故鄉有愛,就必須認識當地的歷史、人物與傳說故事。因為對故土的愛,是一種將先人的心願,以具建設性的方法傳遞給未來的作業。

下一頁: 飽蘸「臺灣之愛」和「故土之愛」的畫作

關鍵詞

臺灣 臺灣原住民

栖來光SUMIKI Hikar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台日萬華鏡(玉山社,2021年)。個人網站:「台北歲時記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