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來了

社會 文化

星加Rumi子 [作者簡介]

25歲就任總編,隨即飛往倫敦

我從短期大學畢業,進入《音樂生活》擔任編輯,積累了幾年工作經驗之後,開始注意到「The Beatles」這個名字。我喜歡美國的搖滾樂、R&B和貓王(Elvis Presley),進音樂出版社工作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起初對The Beatles並不是很感興趣。

從1963年前後開始,美國的業界報紙上經常出現「The Beatles」這個名字。在1964年的北美巡演中,樂隊所到之處,都充斥了成千上萬狂熱追捧的歌迷,這樣的消息也很快傳到日本。同年中期,《音樂生活》編輯部也開始有放學回家的女生來詢問有沒有什麼關於The Beatles的新消息或照片。

我問她們,為什麼知道這麼多對The Beatles的歌曲,她們回答說:「FEN(美軍的遠東廣播)從早到晚都在播放The Beatles的歌曲」,「在深夜廣播裏也經常聽」。

日本首次發行的單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也很暢銷,但對於我這種聽慣了50年代搖滾樂的人而言,The Beatles的聲音非常特別,所以我以為,他們的人氣也就是曇花一現。

雖說如此,The Beatles很受年輕人的歡迎,所以作為音樂雜誌,我還是希望刊登一些相關報道。當時,從通訊社購買一張圖片要花數萬日圓。《音樂生活》的首任總編草野昌一先生一幅若無其事的神情,對我說了句「你親自去倫敦採訪吧」。於是憑著這句話,我充分調動國內外各方面關係,琢磨研究了一套成功見到The Beatles的戰略。當然,我給經紀人Brian Epstein發去了採訪申請函,但得到「Absolutely not」的回覆,說是來自全世界媒體的採訪申請函已在他的辦公桌上堆積如山。

最後,在英國EMI公司熟人的建議下,1965年6月我姑且飛到倫敦。因為6月整整1個月,The Beatles的4名成員都將在倫敦錄製專輯《Help!》,是會面的最佳時機。出發前一週,我還突然接替了草野先生的總編一職。

我雖和Brian Epstein約好了見面,當然尚未得到採訪The Beatles的承諾。我帶給Brian Epstein的禮物是一把日本刀,這在現今是難以想像的。帶一把刀反而引人注目,為謹慎起見,作為隨身攜帶物品,我還買了4件複製品放在紙袋裏帶上飛機。去倫敦之前,我先繞道德國的漢堡(Hamburg)和巴黎採訪,在通關檢查時均未碰到特別的麻煩。

下一頁: 在艾比路錄音室的3小時

關鍵詞

文化 The Beatles 流行音樂

星加Rumi子HOSHIKA Rum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1940年,生於北海道。東洋女子短期大學英文科畢業後,1961年進入新興樂譜出版社(現Shinko Music Entertainment公司),被分配到《音樂生活》編輯部。1964年就任總編。翌年,作為日本記者在倫敦首次對The Beatles做了獨家專訪,並獲得成功。1966年,獨家採訪The Beatles的赴日公演再獲成功,此後多次採訪The Beatles。1967年,負責協調影片《Magical Mystery Tour》在日本上映。作為最親近The Beatles的記者而聞名日本。主要著作有《與The Beatles乾杯》(Shinko Music,1983年版)等。計劃於2016年秋出版回顧自己音樂記者生涯的單行本。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