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臺灣化」將走至何處?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傳統的香港民主派人士,曾經標榜的是「中國認同」

香港和臺灣的命運有時很像是雙胞胎。對中國來說,清朝末起的王朝衰敗,導致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列強鯨吞蠶食中國領土,而收復領土猶如是對革命正統性的證明,因而寄託於此的執著之念,是日本人無法想像之強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中國於20世紀末,從英國手中拿回了香港,從葡萄牙那裏收回了澳門。而這張宏圖之最後一步,是讓曾經被日本奪去的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完成共產黨的革命篇章,對列強展開的復仇記由此可畫下圓滿的句點。在這一過程中,香港可以說是中國實行「一國兩制」的實驗地,如果在香港取得成功,意味著統一臺灣就更具有說服力,在這樣的理論上,香港是兩岸關係的「仲介者」和「先行者」。

眾所周知,2010年中國和臺灣簽訂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2003年香港和中國簽訂的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臺灣版。中國大陸通過開放旅遊,提供由遊客帶來的「好處」。這一做法從2003年以來在香港成功地促進了經濟的活性化,而此種模式也複製在了臺灣身上。

也由於有上述這種原因,當初,對李登輝和陳水扁等政治人物推進的臺灣本土化,香港的大眾輿論和知識階層,概括地說是持批判態度的。這是因為,在香港回歸的初期,大部分香港人是以中國人的身分來追求民主的,讓中國香港化自由化成為了回歸後香港的認同。理所當然地,對於臺灣走上本土化一途,當時的香港人顯然是以冷眼相待的。在香港,被視為「反共產黨」勢力的民主派也並不支持臺灣民進黨的本土化路線,原因在於香港的民主派傳統上主張「中國認同」的,所以對於強調「臺灣認同」的民進黨無法產生共鳴。

下一頁: 「香港認同」的抬頭

關鍵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 蔡英文 國民黨 習近平 臺灣 中華民國 香港 太陽花學運 民進黨 雨傘革命 野嶋剛 梁振英 特別行政區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