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臺灣化」將走至何處?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野島剛 [作者簡介]

「天然獨」在香港出現

其實最關鍵的因素是,臺灣和香港在身分認同上產生了變化。在這20年來的時間裏,臺灣的主流意識從「中國認同」向「臺灣認同」發生了穩步紮實的轉變,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臺灣化」或是「本土化」。根據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2年開始實施的調查,當時受訪者回答「中國人」或「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比例占整體的4分之3,回答自己是「臺灣人」的只有19%。然而,到了2015年,回答「臺灣人」的超過60%,「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為33%,而「中國人」的回答只剩下3%。

同時在香港,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的調查(2016年6月),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比例占67.0%(2006年調查時為49.9%),相反地,以「中國人」自稱的人只有30.7%(2006年調查時為49.5%)。顯而易見,在身分認同方面,年輕人的「去中國化」也越趨明顯。香港的本土意識覺醒雖然比臺灣晚了10年,卻有急起直追,後來居上之勢。

臺灣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林泉忠,長期追蹤研究香港和臺灣的年輕人身分認同問題。他認為,在臺灣,那些2、30歲、被定義為「生長在民主化之後,所以對臺灣就是臺灣深信不疑,是天生的獨立派」的年輕一代正在崛起,而這樣的「天然獨」在政治上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對此次民進黨的勝利也貢獻不少。他指出,這種情況在香港社會裏也伴隨著「港獨」勢力的壯大而逐漸顯現。

下一頁: 傳統的香港民主派人士,曾經標榜的是「中國認同」

關鍵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 蔡英文 國民黨 習近平 臺灣 中華民國 香港 太陽花學運 民進黨 雨傘革命 野嶋剛 梁振英 特別行政區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新聞工作者。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著書有《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出版)、《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裏的臺灣新形象》(聯經出版)。《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典藏藝術家庭)、『何謂臺灣』(築摩新書)、『臺灣為何能防備新型冠狀病毒』(扶桑社新書)、『新中國論 臺灣香港以及習近平體制』(平凡社新書)等。官網:野嶋剛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