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庭將走向何方:多樣化?還是虛擬化?

社會 文化

家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構建富裕的經濟生活,二是與心愛的人共同生活,滿足愛情希求。直到近年,這兩方面的功能,在各已開發國家都是通過「夫主外,妻主內」的形式來實現的。然而,隨著近30年間世界經濟結構的轉變,這種「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正在走向盡頭。

經濟發展的終結和經濟差距的擴大

現代社會形成後,直至1975年前後,「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成為歐美和日本等已開發工業國家的標準模式。人們將這種家庭形態視為理想,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年輕人組建了這種類型的家庭。

這種模式的家庭,是在已開發國家的工業帶來的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因為在已開發國家,供職於企業的男性,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絕大多數男性有經濟能力來養家,而絕大多數女性結婚後可成為專心操持家務並養育子女的全職主婦,共建富裕的生活。先戀愛後結婚也得到普及,不少人可以和相愛的人結婚,享受經濟富裕、愛情美滿的家庭生活。

1973年石油危機(Gulf Oil Crisis)發生後,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放緩。以工業推動經濟發展的道路走到盡頭,歷史進入所謂「後工業化(post-industrialization)」時代,出現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經濟。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工廠越來越多地向開發中國家轉移,企業更加重視自動化和資訊技術(IT)化。其結果,一方面是專業性強並可獲得高收入的職業增加,另一方面是穩定的職業減少,失業者和低收入的兼職工作越來越多。這就是所謂「新經濟」時代的來臨,正如列治(Robert Reich)和皮凱提(Thomas Piketty)所言,經濟差別擴大。結果於是,可賺取足夠收入撫養妻子兒女的男性比例減少。這就是「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在已開發國家走到盡頭的原因。

歐美的生活方式革命

與此同時,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西北歐各國和大洋洲興起了所謂的生活方式革命。由於女權運動的滲透和性解放的影響,人們開始嘗試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女性迅速走向職場,經濟上的獨立成為可能。年輕人婚前保持性關係並同居的現象變得很平常,未婚先育的情況增加。離婚也更容易地為人接受,對配偶感到厭倦即可自由分手。

「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多樣化的發展。它具體表現在年輕人組建家庭時,優先考慮尋找「親密的伴侶」並共築美滿的生活,而經濟生活則趨向於通過夫妻共同工作和社會福利來解決。

進入21世紀後,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增加,如荷蘭、法國和英國。原本「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根深蒂固的義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各國(希臘除外)同居和未婚先育現象也急劇增加,生活方式進一步呈多樣化發展。

表1 歐美各國及日本的婚外出生率(%)

1970年 1990年 2012年
瑞典 18.6 47.0 54.5
法國 6.8 30.1 56.7
英國 8.0 27.9 47.6
美國 10.0 28.0 40.7
德國 7.2 15.3 34.5
西班牙 1.4 9.6 39.0
義大利 2.2 6.5 25.7
日本 0.9 1.1 2.2

資料:歐盟統計局(Eurostat)、厚生勞動省大臣官房統計資訊部「人口動態統計」、美國商務省「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無法擺脫「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的日本

在日本,從戰後到經濟高速發展期的這段工業化時期,「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得到普及。而且,在度過了石油危機後,直到1992年泡沫經濟破滅,男性的就業非常穩定,很多年輕人都可組建「夫主外、妻主內」的家庭。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了日本男性穩定的就業環境。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年輕人中

非正規就業者

增加,正式員工薪水的增幅縮小。能撫養妻子兒女並過上富裕生活的男性比例與歐美一樣呈下降趨勢。

不過在日本,生活方式革命所帶來的影響非常有限,家庭的多樣化沒有其他已開發國家進展得迅速。

首先我們來看女性走向職場的情況。女性員工確實有增加,但育兒期女性成為全職主婦的比例在已開發國家中居高。而且有工作的已婚女性,其3分之2為小時工。結果是大部分夫妻依靠丈夫的收入維持生活,「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的根基沒有瓦解。

不太需要戀人

性革命的效果也很有限。未婚者的同居率2010年僅為1.6%,未婚生產率2014年為2.4%,與歐美相比顯著低下。而未婚先孕型婚姻(所謂「奉子成婚」[shotgun marriage])的比例要高得多,占婚姻的20%(約為未婚生產率的10倍)。這意味著雖然未婚者的性關係變得自由,但子女應在完整的家庭環境中撫養這種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另外,進入21世紀後,年輕人的戀愛行為本身也變得消極。有戀人的未婚者占未婚者整體的比例較低,希望擁有戀人者也在減少。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對性不感興趣的年輕人增加。

表2 與戀人的交往

單身者的交往情況
(20~39歲)
有戀人 無戀人
有交往經驗 無交往經驗
2010年調查 36.2% 37.9% 25.8%
2015年調查 35.6% 40.8% 23.3%
無戀人單身的交往意願,是否需要戀人
*括號內為2010年的數值
男性
61.5%
(67.3%)
20多歲 58.1%
30多歲 66.1%
年收入400萬日圓以上
79.7%400萬日圓以下
59.9%
女性
60.1%
(70.3%)
20多歲 57.6%
30多歲 64.8%
年收入200萬日圓以上
70.7%200萬日圓以下
52.1%

資料:內閣府《有關結婚和家庭形成的意識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一方面婚後可組建「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的年輕人減少,另一方面沒有戀人的未婚青年增加。這就是日本少子化和未婚化的現狀。2010年,30~34歲日本人的未婚率男性為47.3%,女性為34.5%(2010年國情調查)

如上所述,日本人的同居率極為低下,有戀人的比例也只有30%左右。而且多數未婚者(20~34歲未婚者的80%)與父母同住。不少人在經濟上依賴父母,父母去世後,面臨經濟困難、生活孤立的單身者今後很可能會急劇增加。

妨礙家庭多樣化的因素

為何日本的「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根深蒂固,家庭的多樣化得不到發展呢?

原因之一,可以認為是受到制度、習慣和意識等因素的影響。來自周圍的那種要求認同和接受「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的壓力在日本依然強大。日本正式員工的工作慣例是以「有全職太太的男性」為前提設定的。一個員工為了能獻身企業,心甘情願地長時間工作,又能維持自己的家庭,背後有一位全盤負責家務和育兒的主婦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養老金和健康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以「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為模式制定的,因此採取其他家庭形式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在日本社會,注重「體面」的意識非常強烈。如果要組建一個與眾不同的家庭,就必然要做好「被視為異類」的精神準備。比如「全職老公」,就會引來眾人好奇的目光。將家務和育兒委託他人也會成為被指責的對象。規定夫妻同姓的民法被裁定合憲(2015年12月最高法院裁決),選擇夫妻異姓不被法律認可,其背景也是日本社會存在著一種強大壓力,要求支持固有的家庭形式。

最後我想指出的一個原因是,與夫妻關係相比,日本人心理上更注重親子關係。這是單身寄生族(與父母同住的未婚者)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削弱了男女雙方組建家庭的熱情,而這種熱情正是歐美家庭多樣化的原動力——「形式無所謂,渴望的是性伴侶」。

在無伴侶的情況下滿足「親密的慾望」

現代日本社會結婚的人減少,有戀人者也在減少。這就意味著沒有伴侶的單身者增加。那麼,他們是如何滿足親密慾望的呢?親密慾望包括「交流」、「浪漫情感」和「性慾」三個方面。在現代日本社會,通過「虛擬家庭」來滿足上述慾望的趨勢日益加強。

單身者如與父母同住且關係好的話,父母就會成為交流的對象。他們與同性朋友間的交流也很活躍。SNS的發展使得人們平時不需謀面,即可與熟知脾氣秉性的朋友進行交流。另外,不少單身者與寵物生活在一起,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藉以滿足親密的感情需求。

其次,不少人是通過偶像、明星甚至迷戀遊戲或漫畫人物來滿足浪漫情感的,他們在所謂2次元、2.5次元的世界中體驗「虛擬戀愛」。社會上也為男性提供了夜總會等夜生活娛樂場所、「JK產業(付錢和女高中生散步)」等商業服務,以滿足他們對女性的浪漫情感需求。簡言之,他們可以用金錢來購買短暫的浪漫心情。在上述這些場合,男女間猶如戀人一般進行交流。

至於性需求,由於視聽設備及網際網路的普及,如今男性可以輕而易舉地享受色情了。也有很多男性利用被稱為「風俗產業」的性服務。

虛擬家庭和虛擬戀愛的擴大

筆者(左)在香港的一家女僕咖啡店

如上所述,沒有戀人的單身者增加,即使沒有性伴侶也能滿足他們親密慾望的機會增加,虛擬家庭和虛擬戀愛等產業獲得了巨大發展,這就是目前日本社會的真實面貌(沒有戀人的未婚青年約為1,000萬人,其中400萬人是不希望找戀人的單身者)。

當然,有戀人的單身或已婚者中,享受這種虛擬關係的人也不少。養寵物的夫妻,迷戀寶塚的已婚女性,出入夜店的已婚男性等,並非是今日特有的。他們在真正的家庭關係之外,將這種虛擬關係作為一種附屬物來享受著。所不同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是在沒有真實的家庭關係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虛擬家庭或虛擬戀愛獲得滿足。

而且,以亞洲為中心,日本向全世界出口提供虛擬家庭或虛擬戀愛產業。所謂的「貓咪咖啡店」就已遍及全球。另外,日本的動漫、偶像以及女僕咖啡店之類也在亞洲乃至世界受到歡迎。

多樣化會出現嗎?

不過,日本也已經開始了多樣化家庭的嘗試。2015年,東京都澀谷區制定了《推進建設尊重男女平等和多樣化社會的條例》,為同性伴侶正式登記結婚開闢了道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們合租住房共同生活也不再稀奇;妻子外出工作、主要由丈夫操持家務的「家庭主夫」家庭也逐漸受到關注。如果社會逐漸接受各種家庭形式的存在,或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優先考慮建立真實存在的家庭,與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

是虛擬家庭繼續發展下去,還是生活方式革命興起,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來恢復真實的家庭關係?如今,日本的家庭形態正面臨著重大轉變。

(寫於2016年2月8日)

家庭 多樣化 女僕咖啡店 虛擬 角色分工 經濟差距 獨身 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