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終點的冷戰,不見終點的蔣介石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研究白團亦即研究蔣介石

另一方面,蔣介石撤退臺灣,同時將臺灣定為反攻大陸基地。就結果而言這個動作使臺灣得以免遭中國共產黨赤化,並於隨後的東西冷戰局勢中,在美國的庇護下,得以穩固地打下了經濟成長的基礎。直到今天,臺灣依舊無法將蔣介石完全駁斥為「惡」的理由,正與這段歷史事實息息相關。

蔣介石究竟該歸屬於歷史的何處,在臺灣還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可以說是「尚未蓋棺論定」。正因如此,關於蔣介石這號人物還留有許多討論的空間。

筆者在2014年付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日:講談社,臺:聯經出版)一書,內容聚焦討論蔣介石與舊日本軍人之間的關連。全書取紀實形式,深入挖掘一支由約80名舊日本陸軍參謀群為核心組成,被稱作「白團」的軍事顧問組織,在1969年之前活躍長達20年的歷史。

1948年,有關人員簽署的白團成立「盟約署」(圖片提供:野島剛)

這支「白團」在戰後以非法形式渡臺並參與了種種規劃,包括安排謀劃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為重建國軍而實施的軍事教育,還有參考二戰時的日本,推動國民總動員體制等等。關於白團的歷史,過去也曾經有出自部分當事人的回憶錄之類書籍或是文集等問世,然而當中具備史料考證或第三者訪查等客觀檢視的出版品卻少之又少。筆者除取材蔣介石日記、國防大學史料、當事人未公開日記或備忘錄外,還直接採訪了依舊在世的倖存者,試圖透過重重手法更立體地勾勒出蔣介石的內在心理與軍人們的動機、還有歷史局面、日本與中國在人際層面的往來等等,以探究為何蔣介石會在被迫棄守大陸的山窮水盡之時,求援於曾經一戰的敵手日本。

這本書亦於2015年在臺灣推出了繁體字版,目前銷售量累積達到將近一萬本。這個數字是日本銷量的幾乎兩倍,讓我深切感受到臺灣社會對蔣介石有多麼關注。同時,這點也證明了一件事:特別是對如我一般,專寫中國、臺灣近代史與現代政治相關內容的非小說類作者而言,把用日語寫成的著作或論文換置到多種語言(繁體字、簡體字)中,便意味著與一座更廣大的讀者市場連線。除此之外,原以為中國當局的內容審查是個大難關,現在卻也有了點譜,簡體字版本預計將能於2016年夏天推出。

與此同時,由臺灣知名電影人李崗(導演李安胞弟)製作推行,並以拙作為底本的紀錄片電影已於去年底開拍。我自己也以顧問的身分參與其中,眼下正一個頭兩個大地搬出一箱箱裝滿寫作材料的紙箱,尋找那些早想不起放在哪裏的文件(所以說取材檔案果然是丟不得的)。這部片預計於2017年拍完,李崗先生說本片拍攝目的在於「不以簡單的善惡二分法區分,而是從歷史脈絡的角度定位蔣介石。這個角度在臺灣尚有拓展餘地,蔣介石與日本的關連便是其一」。

記錄片攝影組採訪唯一健在的白團成員瀧山先生(中央)(圖片提供:野島剛)

下一頁: 「一個中國」等同於「勿忘蔣介石」

關鍵詞

美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民黨 臺灣 共產黨 中華民國 日治時代 日據時代 蔣介石 根本博 富田直亮 白鴻亮 岡村寧次 白團 郝柏村 最後的帝國軍人 野島剛 行動代號:孫中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