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終點的冷戰,不見終點的蔣介石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行動代號:孫中山》這部電影於2014年在臺灣上映,寫下了還不錯的票房成績。影片本身也頗受好評,去年不但獲邀參展大阪亞洲電影節,還拿下了該展的最佳電影獎。這部片子我也看過,拍得非常好。是一部帶著些政治諷刺的喜劇片,描述一群少年盤算著,要把孫文(孫中山)銅像從學校的儲藏室裏偷出來變賣發財的故事,而政治人物的銅像在臺灣,實則也象徵著威權時代的歷史記憶。

威權時代的象徵:孫文與蔣介石銅像

自從1949年退守臺灣之後,國民黨造了滿坑滿谷的孫文和蔣介石銅像,目的是為讓臺灣脫離日本並中國化,同時鞏固國民黨統治的手段。雖然無法確認當年整個臺灣到底造了多少座銅像,但幾乎所有的學校、公共設施等當時都立起了兩人之中某一位的銅像。一邊感受著孫文或蔣介石銅像的視線一邊上學,成了40歲以上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電影當然也以揉入了這一點為創作養分,不過我忽然發覺,這部電影的誕生之所以可能,其實是因為孫文在臺灣已然成了一個去政治化的存在。假若這部片是《行動代號:蔣中正(蒋介石)》,那正反雙方的論戰一定會毫無疑問地掀起滔天巨浪,讓糾結難解的情感從臺灣社會的裂縫裏噴灑而出。

民主化之後,各地的蔣介石的銅像也陸續遭拆遷,時至今日大概只能在離島的金門與馬祖才能看見銅像高高聳立著。臺灣北部城市‧桃園大溪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裏面,收集著幾百座遭拆遷的各色蔣介石銅像,可以說是座銅像主題樂園,頗值得一訪,感興趣的朋友請務必實際走訪看看。裏面蒐羅的銅像,不論是種類與數量都非常驚人。

今天,蔣介石銅像仍坐鎮在臺北市地標──中正紀念堂裏面。包括這裏的銅像在內,各地的蔣介石像幾乎每年都會遭人潑漆或塗鴉,而在228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家屬眼中,這些銅像至今也依舊是憎惡的對象。

下一頁: 研究白團亦即研究蔣介石

關鍵詞

美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民黨 臺灣 共產黨 中華民國 日治時代 日據時代 蔣介石 根本博 富田直亮 白鴻亮 岡村寧次 白團 郝柏村 最後的帝國軍人 野島剛 行動代號:孫中山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