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心懷望鄉之念——灣生與臺灣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片倉佳史 [作者簡介]

臺灣的日本統治時期與「多桑世代」

從1895年(明治28年)到二戰結束這一時期,臺灣處於日本統治之下。甲午戰爭之後簽訂的「馬關條約」規定了割讓事宜,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歸日本統治。其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在臺灣設立了統治機構臺灣總督府,開始對各項產業基礎設施進行配備建設,完善統治體制。

拜人們勤奮的天性所賜,臺灣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後來,由於戰敗日本人撤離臺灣,而日本當初經手建設的「遺產」還在繼續支撐著臺灣社會,直到今天。

現在,臺灣有一部分老年人,他們生於日本統治時期,度過了童年、青年時代。由於他們慣用日語而被稱為「多桑世代(日語世代)」。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這一代人的數字雖然在減少,但他們確確實實在社會中占據一角。在當今自由的社會背景下,使用日語來表達自己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

以多桑世代為中心,立志守護美麗日語而繼續學習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成立了日語學習社團「友愛會」。每個月的第3個星期6都會在臺北市舉辦學習會

「灣生」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二戰戰敗以後,日本放棄了對臺灣的主權,臺灣從日本的統治中解放出來。接著實行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不歡迎日本人滯留臺灣,因此,到1949年(昭和24年)8月為止,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離開了臺灣。於是,這些回到日本本土的人們被稱作「灣生」。

日治時期的半個世紀裏,很多日本人渡海去往臺灣生活。當時,臺灣的居民中漢人被稱為「本島人」,原住民被稱為「番人」(後來改稱為「高砂族」,是較普及的說法),而日本本土出身的人及其子孫則自稱「內地人」。

如果給灣生一個定義的話,可以叫作「戰爭結束後回到日本本土的內地人」。但是,嚴格地說,也包括一些例外。戰爭結束時,據稱內地人「軍民共計50萬人」,其實灣生當中並不包括執行作戰任務而來到臺灣的軍人,而戰前去往日本,戰後入籍日本的臺灣人也不能稱為灣生。

然而,即使不是生於臺灣,但在臺灣迎來戰爭結束,其後回歸日本的人也包含在灣生之內。還有,雖然生在臺灣,但由於升學等原因回到日本本土,戰爭結束後沒有再返回臺灣的人也劃在灣生之列。

下一頁: 留在臺灣,還是回到日本?

關鍵詞

鐵路 臺灣 日治時代 日據時代 灣生 岡部茂 日本統治時期 日語一代 片倉佳史 建成小學校 臺灣協會 灣生回家 多桑世代

片倉佳史KATAKURA Yoshifumi簡介與署名文章

旅居臺灣的作家。1969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時第一次到臺灣旅行。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福武書店(現在的倍樂生Benesse)。1997年開始正式在臺灣生活。從此,圍繞臺灣文化以及臺灣與日本的關係進行寫作、攝影。創作內容涉及地理、歷史、語言、交通、溫泉、時尚等多個領域,特別對日治時期的遺跡和鐵路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灣土地・日本表情》、《臺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と風景印の旅》(玉山社)等。網站:臺灣特搜百貨店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