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熱潮尋根 「日本主義」的時代

文化

「日本主義」熱潮的濫觴

如此,浮世繪點燃了星星之火,讓被稱為「日本主義」的日本藝術普及浪潮席捲了歐洲以及整個世界。而對其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則是法國。

繼賽努奇(Henri Cernuschi)與杜雷(Théodore Duret)之後,吉美(Émile Étienne Guimet)、賓(Samuel Bing)等人也在1871年到1880年間紛紛親赴日本,大量採購日本美術品。

而另一方面,日本也從幕末、明治時期起,開始積極地對外出口美術品。日本幕府在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了大量展品,包括版畫、捲軸、和服、蒔繪漆器(以戧金、泥金、螺鈿等工藝加工的漆器——譯註)、陶瓷器等,並在博覽會閉幕後全部售罄。這成為日本文化傳播的一大轉折點。1878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特羅卡德羅廣場(Place du Trocadero)上搭建了一個模仿日本農舍的建築,為參觀者介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據說這時世人對日本主義的狂熱達到了頂點。

(左)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日本代表團(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出自雜誌《Le Monde Illustré》),(右)1878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日本展品目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最早使用日本主義一詞的是法國美術評論家比爾蒂(Philippe Burty)。其定義眾說紛紜,本文且做如下定義:「日本主義,是指19世紀後半期,日本對歐洲與美國美術產生的影響。該影響涉及整個美術領域,多見於繪畫、雕刻、版畫、素描、工藝、建築、服飾、攝影,甚至有報告稱,在戲劇、音樂、文學及烹飪方面也受到其影響(*1)。」

此外,影響所及範圍包括歐洲、美國,乃至澳洲。一般認為日本主義的退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從異國情調的角度來看,可以將其理解為始於19世紀初的廣義「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一環,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日本主義的刺激,在各個領域顛覆著西方傳統的技術方式與價值觀,之後,它逐漸失去了新鮮感,最終完成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2)

《藝術的日本》雜誌

賓主編的《Le Japon artistique(藝術的日本)》1889年5月刊(威斯康辛大學數位館藏)

日本主義以席捲之勢迅速發展,畫商、評論家兼雜誌記者賓則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他從1888年到1891年,用法語、英語、德語出版了名為《Le Japon artistique(藝術的日本)》的豪華版雜誌。該雜誌發行了36期,刊登了大量彩色印刷圖片,介紹了從浮世繪、金工、陶器,到建築、歌舞伎等各種日本藝術類型。

賓在1888年5月刊中,對日本人的藝術感覺大加讚賞,稱「日本藝術家深知大自然中包含了所有事物最重要的元素。因此,他們認為在創作的過程中,即使一片毫不起眼的草葉,都完全可以從藝術的高尚觀念中,找出其應有的位置。」

英國美術評論家羅賓遜(John Robinson)在論及中國和日本的陶瓷器時,也對日本作品的特徵——主題純粹、形狀單純而優雅、品質精良讚歎不已。可見兩者的觀點具有相通之處。即使在今天,也常有人將這一評價用在所有日本製造的產品上,因以,我們或許可以說這就是日本文化所具有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質吧。

賓創辦這本雜誌的主要目的雖是為了培養日本美術品愛好者,擴大銷路,但也因其將日本作為綜合藝術的樣版加以推廣,而影響了一大批藝術家。他未將雜誌命名為《日本的藝術》,而是《藝術的日本》,其實也別有深意。那就是把日本人的整個生活看作是一個整體的「藝術」,給予日本極高的讚揚。

(*1) ^ 馬淵明子《日本主義幻想的日本》BRÜCKE,1997年,p.11

(*2) ^ 日本主義學會《日本主義入門》思文閣出版,2000年,pp.13-14

下一頁: 日本主義的後續發展與落幕

關鍵詞

文化 外交 法國 繪畫 歷史 浮世繪 江戶 美術 陶瓷器 西洋 萬國博覽會 明治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