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阪都構想」居民投票風波,看日本問題的本質

政治外交 社會

淪落為「縣」的大阪

5月17日,大阪市舉行了居民投票,橋下徹市長提出的「大阪都構想」遭到了否決。曾經身為律師又出演過電視綜藝節目的橋下徹2008年2月當選大阪府知事,2011年10月又轉任大阪市長,在此過程中他一直積極宣揚這個力圖通過府市一體化來提高行政效率的構想,這7年來,他不光在大阪,甚至在關西政界、中央政界也折騰了一番,但此次選民表態後,總算是有了一個定論。

重要政策決定通過直接民主主義的方法得以落實、收入再分配相關改革導致老年選民與在職群體選民之間的利害衝突浮出水面、以橋下徹這項政策作為唯一招牌的大阪維新會今後對政界的影響,等等,各種政治性的後續影響十分巨大。橋下徹掀起了一場堪稱「橋下現象」的潮流,其作為政治家的功過還有待日後評價。而筆者認為,相較於這一系列政治動向本身,探究大阪為何出現如此大風波的背景原因更具有重要意義。

大阪的行政結構與其它地方相同,由作為地方政府的「府」(都道府縣之一)和作為基礎自治體的「市町村」這兩級行政單位構成。但作為政令指定都市的大阪市和堺市處在半獨立於大阪府的狀態,因此我們難言覆蓋整個大阪府的廣域行政得到了貫徹。正如其定名為「大阪都構想」那樣,橋下徹希望將大阪府・市打造成與東京都相同的結構,即地方政府將舊市區作為特別區加以直轄。試圖在形式上升格為與東京並列的「都」。大阪府民對此做出了激烈反應。

不過,這當然是因為希望大阪變成那樣,或者覺得理所當然應該變成那樣的意識已經滲透選民心中。但大阪的實際情況完全相反。明治維新以來,大阪在地方行政上的級別是「府」,獲得了準首都的待遇,但後來就連這種地位也不鞏固,一再衰退之後,實際上已經與普通的「縣」並無兩樣。大阪以及同為「府」的京都,無論其地方政治、行政機構和居民在其他地區面前抱有怎樣的優越感,如何將東京視為競爭對手,兩者終究只是難與首都圈相提並論的一個地方區域而已。

大阪令人頭暈目眩的衰落與無法接受這種現實的居民的意識之間出現了鴻溝。而政治體系只會將這種鴻溝視為機會。問題並不僅限於此。即使這個「大阪都構想」獲得通過並得以實現,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僅僅改變行政和政治的框架是無濟於事的,在這個意義上,大阪的情況恰恰象徵著日本各地所面臨的問題。

大阪的歷史情況

有史以來,大阪灣周邊的「近畿地區」曾一直是日本的中心。其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中國史上的中原地區和美國的新英格蘭(New England)地區。觀察地圖可以清楚地發現,日本最大的內海瀨戶內海與中國大陸最大的水系揚子江隔著東支那海(東海——譯註)遙遙相望。大阪灣位於這個自古就已形成的東支那海貿易圈的東端,而且是國內沿岸物流的中心。由於現在的大阪府所處區域在古代和中世紀時曾是海灣或者淺灘,所以城市建在了位於腹地的奈良盆地,之後於8世紀末建成了京都。此後,即便實質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關東地區,但京都一直是天皇的居所,直至1868年的明治維新。

大阪這個城市的形成是在16世紀末。它成為了近代武家政權豐臣政權的首都,港口設施得到建設,進而成為了全國的商業中心。後來,即便是在政治中心轉移到江戶(現在東京)的德川政權下,其在經濟領域的地位也沒有發生變化,屬於當時事實上的日本國王——德川將軍家的直轄領地,在政策上被定為全國的中心市場,由此成為了經濟首都。

促使日本轉變為近代國家的明治維新也是由通過內外貿易增強了實力的西國諸藩憑藉武力政府近畿地區後實現的。然而,這場明治維新導致近畿地區的命運發生了急劇變化。明治新政府沿襲德川將軍家傳統,將江戶作為首都,改名東京,並將天皇遷移至此。由於採用了中央集權制,所以除了政治中心外,經濟中心也必然轉移到了東京。京都和大阪豈可容忍。於是東京的新政府在廢藩置縣之際,賦予京都和大阪與東京相當的「府」的級別,使它們與其它的「縣」有所區別,在行政上可以享受若干優待,算是給了點好處。

曾是300諸侯國各自首都的日本近代城市在明治維新以後全都一律變為了「地方城市」。但唯有大阪情況特殊。作為近代以來的經濟首都,大阪擁有當時日本國內規模最大的資本積累。而且,不同於單純作為行政中心的江戶,許多充滿了企業家精神的商人都活躍在這裏。在仍以農業作為主要產業的封建社會下的日本,大阪早已跨入了資本主義階段。因此,只能由他們來推動近代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此外,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大阪依然是物流的中心和決定國內物資價格的市場。明治維新以後,大阪仍繼續保持著作為日本經濟首都的地位。

下一頁: 即將被「縣」超越,結構性的衰退

關鍵詞

大阪市 大阪府 橋下徹 大阪都 都構想 政令指定都市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