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年,全世界真正應該吸取的教訓
政治外交-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日本這70年間的真實狀況
儘管日本國內一部分人的「歷史修正主義式」言行應該受到批判,但那並不能代表大多數日本國民的聲音,也和日本在1945年以後作出的實際行動不一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70年間,日本始終遵守了宣布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國際糾紛的憲法第9條,並一直認真執行著專守防衛(*1)政策。
雖然日本是憑藉與軍事大國美國建立的同盟關係才得以在嚴峻的國際環境中維持了上述政策,但在2014年7月1日以前,日本為了維持與美國之間穩定的同盟關係,甚至以違反憲法第9條之精神為由,長期禁止行使本來具有必要性的集體自衛權。
如果將同盟關是視為一種相互予取關係,那麼上述做法實際上是一種極有可能破壞同盟關係的極端自我限制行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安倍內閣於去年7月修改了憲法解釋。雖然修改了憲法解釋,解禁了部分集體自衛權,但並未改變憲法第9條規定的使用最小必要程度的軍事力量以貫徹專守防衛的基本精神。
此外,在1952年時,曾與日本直接交戰的臺灣國民黨政府蔣介石總統宣稱要「以德報怨」,放棄了向日本索取戰爭賠償的權利。這讓日本人深受感動,後來日本也為臺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持。1972年與日本恢復了邦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毛澤東主席也沒有要求日本給予戰爭賠償。日本不僅經常向中國和其他亞洲鄰國表達對於殖民地統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和歉意,還實施了大量經濟援助和推行友好政策。
據日本外務省統計,始於1979年的對華ODA累計總額已超過3兆日圓。以2007年為終點,日本停止了日圓借款項目,但至今仍在繼續實施無償資金援助和技術援助。保守派的《產經新聞》指出,按照1美元兌100日圓換算,日本2011年向中國提供的無償資金援助約為1,300萬美元,技術援助為2.87億美元,合計達到約3億美元,質疑日本為何要為這樣一個不斷採取諸如屢次侵犯尖閣諸島日本領海、在東支那海(東海——譯註)上空單方面劃設防空識別區等擴張主義政策的國家提供這些資金。
妨礙日中和解的歐美媒體
歐美媒體針對日本歷史認識的報道和批判都過於單純地聚焦在一部分保守主義者的言論上,完全無視日本政府對中國和周邊鄰國的冷靜態度。此外,這種偏頗的報道和批判莫如說很可能成為影響日中實現和解的障礙。
比如,即使並非本意,但歐美對日本歷史認識的批判仍會對國內經常播出反日、抗日電視劇的中國人的反日民族主義情緒形成國際聲援。對於中國領導人而言,如果與日本的對立趨於長期化,無論在經濟還是政治上都沒有任何好處,而歐美的批判實際上也會成為中方尋求對日和解的一大障礙。去年11月的北京APEC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做出了與安倍首相握手的決定,儘管我想對此表示敬意,但當時他那種苦澀的表情至今仍令我們記憶猶新。
為了將日中衝突防患於未然,單純批判日本的歷史認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壓制中國擴張式的姿態,國際社會的論調應該把握平衡。比如,已經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70年的世界應該站在堅決抵制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和中國在南支那海擺出的擴張架勢等企圖憑藉強力挑戰現有全球秩序這種姿態的共識之上,然後再去反對容忍日本和德國在上世紀30年代實施的挑戰國際秩序行為的歷史修正主義。必須注意,即便歷史認識有誤,也要避免圍繞歷史認識的爭論為企圖憑藉強力改變現有國際秩序的行為賦予正當化色彩。
歐美媒體應該成為日中之間冷靜的裁判,為了避免日中在歷史認識問題上毫無裨益的對立繼續加劇,我希望歐美媒體做出冷靜的評論,並樹立謹慎看待東亞過往歷史的觀點。歷史認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要從過去的教訓中學習失敗的原因,避免將毫無裨益的對立帶入到當今的國際關係之中。莫如說,絕不能讓歷史認識問題蒙蔽我們觀察當今國際關係問題本質的眼睛。
標題圖片:2014年11月10日,借APEC之機,日中兩國實現了久違的首腦會談(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1) ^ 即使有防禦上的需要也不會對對方實行先制攻擊,僅對真正攻擊過來的敵軍實行打擊,並予以擊退的方針。也被稱為戰略守勢,專守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