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日韓關係對日本能否在全球立於不敗之地具有重要意義

政治外交

東鄉和彥 [作者簡介]

改善日韓關係的辦法何在?

在目前的日韓關係之中,某一個問題上的困難會給其他問題面臨的困難造成不良影響。必須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營造某種良性循環。為此,必須單獨看待各個問題,分別尋找改善之法,藉此建立整體上的良性循環。以下我想談一談我對慰安婦、強徵勞工和竹島這三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是慰安婦問題。為避免該問題今後長期妨礙日韓關係,最佳辦法是與目前健在的約50名韓國前慰安婦達成和解。我們面臨諸多問題,包括歷史經過、「亞洲女性基金」的真誠努力、挺身隊協議會導致問題政治化和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要求等。但是,如果不能趁這50名前慰安婦在世時再次實現和解,該問題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半永久性的問題。為此,我認為必須採取兩項具體行動,一是要傳達出能夠打動對方的訊息,二是要通過政府預算籌措出補償金,替代原來的「亞洲女性基金」這種民間形式。最為關鍵的是,安倍政權明示性的想法和行動需要得到朴總統領導下的韓方給予的全面配合。

然後是強徵勞工問題。日方不需要接受將破壞65年體制基礎的韓國大法院之判決。韓國的司法判斷也否定了韓國政府過去的立場。要解決問題,基本上只能由韓方來處理。正因為如此,更應該儘早解決慰安婦問題,為韓國國內的知日穩健派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這雖是間接性的努力,但也將是日方的一種貢獻。

最後是竹島問題。由於日本占有竹島(1905年)被視為吞併韓國(1910年)的第一步,且竹島已經具有韓國的民族認同(尤其是1954年被韓國占領以後),所以這一問題非常棘手。但不可否定的是,日本政府過去的官方政策一直是向國際法院(ICJ)提起訴訟,實質上並未反對過該問題的存在。若以此為前提,那就應該有辦法避免該問題成為日韓間的政治障礙。或許我們也可以就學者間的對話(第二軌外交達成的協議)、日俄領土談判中的免簽交流等共存框架機制的靈活運用展開研究。

結語

至於安倍政權是否具有本文中所提及的這種認識,筆者並不確定。在慰安婦問題上,日本已經做了所有該做的事情;韓國經濟目前面臨諸多困難,如果主動破壞與日本大企業之間的合作,將會自食其果;針對日本的固有領土竹島,應該通過教育和耐心的宣傳戰不斷向全世界宣傳——莫如說可能這些意見較為強烈。

然而,如今日本要想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在外交、經濟和文化的情報戰中生存下來。為此,必須將全球的輿論尤其是歐美的輿論拉入己方陣營。日方為改善日韓關係開展的積極行動無疑將使全球輿論偏向日本。我想再次提醒大家,日清戰爭(甲午戰爭——譯註)勝利之後,日本因缺乏全球輿論的支持而失去了遼東半島,而在日俄戰爭中,除了10年軍事準備外,還拉攏了英美的輿論,這才最終贏得了整場戰爭的勝利。

已故外務省頂尖戰略家岡崎久彥先生早就指出,在太平洋戰爭中,從珍珠港到中途島的敗北,儘管帝國陸海軍所向披靡,但日本仍然走上了徹底失敗的道路,最大原因在於日本當時缺少了拉攏美國輿論展開戰鬥的力量。我相信輔佐安倍政權的外交戰略家們必定擁有學習借鑒這段歷史的智慧。 

標題圖片:2013年11月,在向三菱重工索賠訴訟中勝訴的前勤勞挺身隊員及其聲援者們(提供:時事通信社)

關鍵詞

安倍晉三 韓國 日韓關係 竹島 獨島 日韓基本條約 朴槿惠 慰安婦 戰後70年 強徵勞工 國家賠償

東鄉和彥TŌGŌ Kazuhiko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產業大學教授、大學所屬世界問題研究所所長。1968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國際關係論)畢業後進入外務省。歷任歐亞局蘇聯處長、條約局長、歐亞局長、駐荷蘭大使,2002年退職,先後在萊頓大學、普利斯頓大學、首爾國立大學等執教,2010年起任現職。著作有:《北方領土談判秘錄、五次喪失的機會》(新潮社、2007年/新潮文庫、2011年)、《重新看待歷史認識問題:靖國・慰安婦・領土問題》(角川one Theme 21,2013年)、Japan's Foreign Policy 1945-2009: The Quest for a Proactive Policy(Brill Academic Publisher、2010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