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日韓關係對日本能否在全球立於不敗之地具有重要意義

政治外交

本世紀頭十年,韓國的成功開始引爆針對日本的「仇恨」

日方過去沒有料想到的事情開始紛至沓來。成功帶來的自信在韓國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形態。針對過去一直懸而未決的歷史認識問題的憤怒就在此時被引爆,強迫日方做出徹底反省的要求開始噴發。

我認為其開端正是2011年8月韓國憲法法院做出的「韓國政府沒有維護慰安婦的權利,其做法屬於違憲行為」這一判決。上世紀80年代末,慰安婦問題成為日韓關係中的重要問題,至少韓國政府曾經為保護慰安婦的立場做出過相應努力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上述判決實在令人驚訝。

後來,2012年5月,韓國大法院(最高法院)做出判決,認定1965年日韓索賠權協定並未解決針對戰時強徵勞工的賠償問題。這一判決震驚了許多日本人。因為韓國政府過去也一直都認可戰時強徵勞工問題是已經通過1965年的索賠權協定得到解決的案件之一。該案件目前仍處在上訴過程中,被告是三菱重工業和新日鐵這兩個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韓國外交部的調查稱,有近300家日本企業可能會面臨這種判決。假如有罪判決確定,並發生強制執行行為,導致促成了日韓關係正常化的65年體制遭到根本性的否定,那麼兩國關係真的會陷入前景不明的混亂狀況。

此外,2012年8月10日,李明博總統登上竹島(獨島),相關視訊資料通過電視和網路播出後,讓眾多日本國民造成了不快。之後其針對天皇陛下訪韓計劃要求「必須向韓國人真誠道歉」的言論又給眾多日本人留下了「居然話說到這種地步」的印象。這個夏天,日方爆發出來的情緒似乎在戰後首次超越韓方情緒。

2013年,朴槿惠總統走馬上任,與安倍政權之間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她在3月1日獨立運動紀念日當天表示「(日本和韓國的)加害者與被害者這種歷史地位即使再過1000年也不會改變」。恐怕許多日本人都產生了強烈的徒勞感。

2013年12月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2014年7月做出的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會議決定也引發了韓方的不滿。安倍和朴槿惠兩位領袖之間的關係也未見好轉跡象,除了經歐巴馬總統斡旋於2014年4月在海牙舉行的一次會談外,現在甚至沒有任何要舉行首腦會談的預期。 

近段時間,還發生了產經新聞首爾支局長被拘、對馬市的佛像被盜事件等令我們心寒的事件。

我認為韓國人對日本人抱有的那種非同尋常的「仇恨」具有一定的理由,日方應該認真理解這一點,拙著《重新考問歷史認識》(角川one主題21,2013年)中就列出了7種「恨」。

① 民族的屈辱感。被華夷秩序中地位低於自己的民族所統治的記憶
② 背叛。以保證韓國獨立為由頭的日俄戰爭勝利5年後吞併韓國
③ 吞併前及吞併初期的鎮壓
④ 皇民化。上世紀30年代以後,力圖將韓國人改造為日本人
⑤ 皇民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韓國人以日本人身分共同參與了對美戰爭
⑥ 戰後的南北分裂。為何韓國遭到分裂而日本保持了整體性
⑦ 韓戰。被分裂的民族之間的猛烈廝殺

如果日本人對日本帝國統治朝鮮的歷史抱有自豪感,那麼作為相應的道德自尊,也應該認識到上述負面的事實——1995年的村山談話切實闡述了這樣的觀點,我一直主張必須堅持、絕不能忘記村山談話。 

然而,僅憑這種具有長遠意義的思維框架已經無法處理如今的日韓關係了。慰安婦、強徵勞工、竹島等政治懸案全都成為了多少需要某種解決措施的問題。雖然其背景原因在於歷史問題,但如果日方必須按照韓國這個受害者的意願來行動才能解決問題,那麼這些問題就會超越歷史認識的範疇,可能破壞日韓之間基礎性的國家關係。 

為何不能對日韓關係置之不理?必須從廣泛的國家利益和長遠的歷史角度加以思考

為何不能對日韓關係置之不理呢?兩國是無法遷移的鄰居、歷史文化具有共通性、與其爭鬥不如和睦相處——關於這個問題存在各種「應該」論。但在我看來,目前日本外交和國防領域的首要課題是如何針對單方面不斷侵入日本實際控制的尖閣諸島(釣魚臺——譯註)的中國保持遏制和對話的綜合力量,為此,必須與美國、韓國和俄羅斯等最重要的周邊國家發展基於互信的雙邊關係,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改善與韓國的關係。對於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而言,從日韓關係中拔除歷史認識這根硬刺已是刻不容緩。

而且,日韓拔除在歷史認識上的硬刺還具有幾個附帶的好處。首先,對於和日本同樣甚至更加擔憂中國崛起的美國而言,日韓的和解是其在亞洲地區最希望實現的目標之一。再者,對於在經濟社會領域面臨諸多共通問題的日韓來說,合作將會產生許多可見的利益。近年來兩國在第三國的商業合作的擴大恰恰體現了這種方向。

另外,回顧歷史,了解當日本和朝鮮半島被捲入歷史動亂之際,先人們從中創造了怎樣的合作歷史,以及這對兩國產生了怎樣的積極意義,將會促進有利於當前日韓關係和解的動力。

其一,日本在古墳時代大和朝廷下開始了真正的國家統一,韓國國內則是高句麗、百濟、新羅爭奪勢力的格局,唐朝加以干涉,結果663年在白村江,百濟和大和聯合軍敗給了新羅和唐的聯合軍。此次敗北後,百濟的部分王族和貴族移居到大和,其血統融入了天皇家的血統之中。2010年10月在奈良舉行的「平城(奈良)遷都1300年紀念儀式」上,天皇陛下提及了從奈良時代以前開始就有朝鮮半島人口流入日本的歷史,還表示桓武天皇的生母高野新笠繼承了百濟之王的血統,在眾多日本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二,日本與朝鮮半島的關係因豐臣秀吉在文祿・慶長之戰中出兵而跌入谷底。德川家康在1600年關原之戰中奪得天下後,苦心致力於實現日本與朝鮮半島的關係正常化,很快就在1607年迎來朝鮮方面的信使,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之後便開啟了朝鮮通信使與幕府之間的交流歷史。效仿這一史實,在靜岡縣知事川勝平太的倡議下,2014年6月20日,有關方面在朝鮮通信使淵源之地靜岡市清見寺內首次舉辦了日韓茶會,各方現在正就2015年能否進一步提升此項活動的規格一事展開認真的研究討論。

下一頁: 改善日韓關係的辦法何在?

關鍵詞

安倍晉三 韓國 日韓關係 竹島 獨島 日韓基本條約 朴槿惠 慰安婦 戰後70年 強徵勞工 國家賠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