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友和「生活保護」——從橫濱的壽町看到的日本

社會

從勞動者街區走向福利街區

我工作的大學在橫濱市,當地的「Doya街」壽町,位於横浜市中心的黃金地段。附近一帶有職棒橫濱DeNA灣星隊的主場橫濱球場、時尚的元町購物區以及熱鬧的中華街(唐人街),幾乎看不到韓文招牌。然而,壽町的大多數簡易旅館都是在日韓橋人士所經營的,因此它又有韓國街(Koreatown)的一面。

左圖,在壽町參加由基督教布教志工主持的活動,便可獲得免費餐。這在英國被稱為「sing for your supper(用歌聲換晚餐)」,在壽町則叫做「用阿門換拉麵」(因為免費餐多提供麵食)。右圖,排隊領取救濟餐的情形

我從事研究壽町這樣的「Doya街」已有20年餘年,期間,它們實現了從勞動者街區向福利街區的巨大轉型。

1993年我初訪壽町時,住在簡易旅館的人多數都是從事日薪短工的。他們每天一大早起床,大約4、5點鐘就出門去尋找當天的工作。壽町有一個被稱為「寄場」的街道勞工市場,主要由黑社會從中斡旋日薪短工工作;另外還有兩處職業介紹所,分別由厚生勞動省和神奈川縣管轄。

然而,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崩潰,勞動市場對日薪勞動者的需求劇減,於是,90年代中期以後,短工勞動者的生活狀況發生了突變。原本日薪短工工作多見於建築市場,日本的建築業呈承包商、次承包商、第三承包商這種金字塔結構。位於最下層的就是從事日薪短工的勞動者,他們只在工地工作繁忙時節才會作為臨時工受僱。因此,泡沫經濟崩潰招致的不動產價格暴跌,讓他們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你可以看到很多勞動者為占到一個哪怕是稍許有利的位置,在職業介紹所6點15分開門的好幾個小時前就已經來排隊等候了。

轉眼到了90年代末期,他們中的很多人對尋找工作已不再抱希望,職業介紹所也開始變得門庭冷落了。與此同時,因付不起簡易旅館房費而淪落為無家可歸者的人隨之增多,街友的人數,在壽町周圍有數十人,集聚在附近的關內站、橫濱球場屋簷下的則多達數百人。

下一頁: 《自立支援法》實施,街友減少

關鍵詞

生活保護 街友 壽町 Doya街 釜崎 山谷 自立支援法 貧民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