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至今未了的「戰爭責任」之爭

政治外交 社會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積極姿態

整好在100年前,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之所以被稱之為「世界大戰」,是由於繼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俄羅斯,德國,法國和英國之後,日本也於1914年8月23日對德宣戰。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914年11月參戰並將戰爭擴大到中東之前,為這場戰爭打上了「世界大戰」烙印的,無疑是日本的介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但日本向中國、太平洋、地中海、南非、西伯利亞等地派遣了部隊和軍艦,以支援英國、俄羅斯、法國及其它協約國。1915年和1917年,它還分別向俄羅斯提供了50萬枝步槍,向法國提供了12艘驅逐艦。武器的大量生產,表明了當時日本生產力的提高。

1917年底,法國陸軍統帥福煦(Ferdinand Foch,1851年10月2日-1929年3月20日)終向日軍提出了派兵歐洲的要求。但日本拒絕了這個要求,而是採取了出兵西伯利亞的行動,干預正趨於激化的俄國內戰。它與美國達成的協議是派兵7,000人,但日本軍部獨斷專行,最終在西伯利亞和北滿地區部署了超過7萬人規模的兵力。總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採取的行動,比一般人所知道的要積極得多。

明文寫入了德國戰爭責任的《凡爾賽和約》

最近,就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此次大戰和日本的參戰在世界史中的意義問題,可以看到各方面的許多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圍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原因,還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即戰爭責任在何方(國)的爭論。一戰結束後,人們將戰爭的責任全部歸咎於德國,1919年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231條也明確寫道,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凡爾賽和約》是第一個在和平條約中明文寫入了「戰爭責任」的條約,德國對此大肆詬病,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責任問題,依舊在德國及有關國家間爭論不休。即便是1945年以後,依然可以聽到這樣的觀點,即讓德國獨自承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責任是不恰當的,戰爭源於歐洲的同盟組織結構。但是,歷史學家菲歇爾(Fritz Fischer1908年5月5日-1999年12月1日)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上世紀60年代,這個有名的菲歇爾之爭,最終引導出這樣一個主流見解——相對來說德國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負主要責任。

《The Sleepwalkers(夢遊者們)》一書的反響

2013年,劍橋大學歷史學家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的著作《The Sleepwalkers(夢遊者們)》再次推翻了這個見解,在歐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針對克拉克的主張,德國學者之間贊成反對各執一說,意見出現分歧。

克拉克認為,不自覺地誘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物,包括有法國總統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俄國外交大臣薩索諾夫(Sergei Sazonov)、俄國駐法大使伊佐爾斯基(Alexander Izvolsky)等。對此,有些人表示,不贊成將德國的責任相對化;另有人則批評克拉克的學術方法;還有人更強烈地指責稱,他的命題根本站不住腳。

而實際閱讀一下他的著作,可以發現,雖然書名讓人以淡化德國責任的印象,​​但不可思議的是,文章的內容並無為德國免罪的論調。雖然《The Sleepwalkers》這個書名頗具刺激性,但搜尋電子版後發現,除了書名外,這個詞不過只在文章的最後出現了一次而已。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要「修改」長期以來形成的「德國負有戰爭責任」這一定論,顯然是難有結果的。 

(2014年7月10日)

歐洲 薩勒 斯文 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協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