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臺灣116選舉:站在分水嶺上的蔡英文新政權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兩種評價

那麼,應該如何定位此次選舉呢?這裏大致可以有兩種評價。其一,是從戰後臺灣史的大潮流,或者作為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的民主化、臺灣化的集大成來觀察此次選舉。眾所周知,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解除了戒嚴令,國民黨一黨專政體制瓦解,民進黨成立。後來,民主化逐漸發展,1996年舉行了首次總統選舉,國民黨李登輝贏得了勝利,在李登輝政權下,從戰前就居住在臺灣的本省人逐漸成為臺灣政治和社會的主人翁,這種臺灣的本土化與民主化一同實現了發展。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成為總統,並於2004年實現連任。而陳水扁的當選,2000年時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國民黨內部分裂,未能推舉出單一候選人;2004年時,詭祕的「槍擊事件」又幫他拉到了不少同情票。另外,陳水扁執政時期,畢竟還是國民黨在立法院占據優勢,其施政過程因此而困苦艱難。

不過,自1996年至今,從總統選舉、立法委員選舉和地方政府選舉等的得票率、得票數的變化總趨勢來看,民進黨已經逐漸壯大了勢力,這集中體現在了此次選舉上,正是本省人成為了政治主人翁的體現——這是第一個觀點。蔡英文的得票數超過了朱立倫和宋楚瑜之和,民進黨在立法院也獲得了絕對多數的議席。如果立足於這種觀點,那麼今後國民黨將注定處於劣勢,只要自身不做根本性的改變,恐怕就會變成代言中國意見的少數派政黨。

而第二種觀點則認為,此次選舉結果終究只是兩大政黨制下總統選舉的輪替搖擺。也就是說,選民對馬英九執政的8年說了No,但並不意味著今後會一直支持民進黨,1年後蔡英文也可能遭到與馬總統同樣的批評。實際上,陳水扁政權下臺時,人們甚至認為民進黨極難實現重建,有鑑於此,國民黨可能東山再起的觀點或許也是成立的。

另外,還有人認為,此次國民黨議席流失比較嚴重的情況發生在新北市、桃園市等地,那些地方的候選人多為國民黨內部的非本土派(外省出身候選人等),而在中南部,國民黨的本土派(以臺灣本省人為中心)相對較好地守住了議席。立足於這種觀點,那麼可以認為選民否定的是國民黨非本土派(而非整個國民黨)。

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原本在5個以上的選舉區,支持率都和民進黨不相上下,最後周子瑜事件打破了這種均衡,導致國民黨一氣敗下陣來。這樣,針對民進黨的議席增加到68席和新政黨「時代力量」獲得5個議席的結果,就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了。

下一頁: 站在十字路口的國民黨和民進黨

關鍵詞

中國 日本 川島真 蔡英文 臺灣 民主 Kawashima Shin 太陽花學生運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