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讀2016年的東亞形勢——中國追求的地區秩序和內政問題

政治外交

川島真 [作者簡介]

中國倡導建立的新「亞洲」

東亞地區的國際關係逐漸走向一個重大轉折點。之所以這麼說,並非單純是中國的崛起,還因為中國倡導新的亞洲秩序觀,並通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開始展示出積極提供國際公共品的意願。這一地區的秩序原本是由日本、澳洲以及韓國等國提出的,所以這個變化非常巨大。由中國提議並試圖建設的「亞洲」將如何或是否能夠構建成形?這是自2014年中國提出「亞洲新安全觀」以後,現今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

2015年,中國將2014年起提出的關於周邊外交的概念整合起來,明確採用了「一帶一路」的表述。儘管這一說法的含義有不少模糊之處,但或許其用意在於將此前的有關周邊外交的各種政策,都囊括到這個表述之中。「一帶一路」的口號含有化解國內過剩產能和過剩投資的用意,但它也會被理解為最終將與逐步在太平洋地區建立起來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形成對峙,這也是2016年需要關注的一點。

同時,伴隨中國提出的這種秩序觀和南支那海上發生的各種主權糾紛,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即本應是該地區區域一體化「推手」的東協,今後還能否保住其核心地位。也就是說,不僅出現了TPP和一帶一路等新框架新構想,在東協難以有效處理領土爭端的情況下,給東協本身及以其為中心的區域合作也打上了問號。

這種區域合作和地區秩序將如何變化,將是2016年東亞地區的一個焦點。當然,這個問題是與各國各地區內部的政治社會狀況密切相關的。

東亞各地的選舉,民主化的試金石

2014年到2015年,東亞各國國內發生了立憲主義或民主主義的問題。香港的雨傘革命、臺灣的太陽花學生運動,或是日本安保法制制定前後的諸多爭論,就屬於這類問題。在香港的問題在於民主制度本身;臺灣的問題,是獨裁統治的殘餘、程序式的民主、數年1次選舉的民主有效性;而日本,或許也可以認為發生了類似的問題。

2016年,東亞各地都將舉行選舉。選舉過程的民主和選舉後國內政治的走向都將成為各國的重大課題,它還將影響到對外關係。臺灣的總統選舉和立法院委員選舉、韓國的國會議員選舉、日本的參議院議員選舉都屬於這種問題。就臺灣而言,被認為將贏得選舉的民進黨如何定位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如何處理「九二共識」問題將受到人們關注,在這方面的一大問題或許就是如何聽取反映民意。

再看中國,雖然不舉行民主選舉,但面臨最高領導團隊在2017年到2018年實施換屆,它涉及到如何按照程序實現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輪換、以及確定國家主席和總理的接班人這樣的重大問題。2016年也是吹響前奏曲之年。現在習近平政權在反腐運動等國內政治方面一直採取強權政治,習近平政權是否會遵守江澤民時期以來逐漸形成的各種人事規則,或許也將是2016年的一大看點。

下一頁: 中國的內政:軍事和國企改革是焦點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川島真 韓國 習近平 臺灣 民主 南支那海 Kawashima Shin

川島真KAWASHIMA Shin簡介與署名文章

nippon.com編輯策劃委員會委員。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中曾根和平研究所研究本部部長。專攻亞洲政治外交史、中國外交史。1968年生於東京都。1992年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語系中文專業。1997年修滿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獲博士(文學)學位。經任北海道大學法學系副教授後,擔任現職。著作有《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年)、《21世紀的「中華」 習近平中國與東亞》(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等。

系列報導